课 题9.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3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学习重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教学过程任务一:对话诗人,释题激趣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师引导: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谁来说一说你对杜甫的了解?(教师指名学生交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2.引入课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
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齐读诗题,解读诗题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任务二:初读诗歌,理解诗意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正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诗意:身在蜀地,忽然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没有一丝愁容,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白天便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天的陪伴,我正好启程回乡想要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到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任务三:品析诗歌,领悟诗情师引导: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1.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到诗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喜欲狂)2.合作探究: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交流预设:(1)表现在“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哭啊!(2)表现在“漫卷诗书”,诗人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多么反常的举动!(3)表现在“放歌、纵酒”,诗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4)表现在“即从、穿、便下、向”这一系列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3.师引导集体交流后,做补充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师引导: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课件出示杜甫《春望》,请生朗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①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预设: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②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预设: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3)朗读感悟“放歌纵酒”①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指名读五六句)②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妻儿做伴,有美景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①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②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课件出示),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师引导: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但是诗人却这样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课件出示)对此,你怎么理解?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生齐读)③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师过渡: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可以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那么,为什么诗人会“喜欲狂”呢?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4.交流背景资料,领悟诗情1)出示“安史之乱”和写作背景资料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交流预设:①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想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来了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②他想到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换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师过渡: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3)通过这首古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一位心系家国的杜甫)教师小结:是呀!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国的诗人。
当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住内心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任务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总结《古诗三首》师引导:本课的三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你还记得林则徐说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吗?现在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预设:①这句话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是王昌龄以戍边将士的口吻为大唐发出的那一声洪亮地呐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是陆游罢归山阴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外,守望故土那份悲愤与期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③这份责任是杜甫听闻“收蓟北”后的一连串的反常举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小结:是呀,这背后都是那一颗颗心系家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啊!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拓展爱国诗词师引导:其实,在我们国家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还有许多像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这样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3.升华主旨师总结:是呀!不管诗人们身处哪个时代,遇到何种境遇,那份家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样,才汇集成中华民族辉煌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