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

上传人:桃*** 文档编号:35260754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中心”“核心”类】1.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成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5. 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6.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7.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8.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9. 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10.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11.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目标”“目的”类】

2、1.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强国富民。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两个百年目标(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1)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6.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两个十五年”战略目标)(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3、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8.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2.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基础”“基石”类】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2. 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家安全3.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4.国家法治统一的基础:宪法。5.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

4、管理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8.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多样性9.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10.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1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本”类】1. 国家的根本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2. 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监督。3. 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4.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6.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 提高国

5、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8.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9. 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0.国家利益是广大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11.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类】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坚持的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3.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

6、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5.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6.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在、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原则”类】1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2. 民主选举应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3.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4.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 我国的宪法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6. 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类】1.我国的

7、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性质”“本质”“实质”类】1.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3.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8、的较量。【“特点”类】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人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増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2.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世界文化的特点: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主要”“主体”“主导”类】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公有制。3.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国策”“战略”“方略”类】1.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

9、环境、计划生育、对外开放2.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区越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最”“第一”类】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2.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3.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7.我国的最高监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8.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数字”类】1

10、.“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4.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5.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6.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7.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画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8.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9.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2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1、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创新、教育】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3.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5.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6.创断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社会主义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

12、人民的利益。4.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5.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6.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法治】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3.法治建立在民主基础上。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5.政府的作用:管理和服务。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6.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13、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中华文化的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5.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世界文化】1.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兼收

14、并蓄,交流互鉴。3.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4.对其他文明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生态文明】1.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3.三大基本国策:人口问题计划生育,资源问题节约资源,环境问题保护环境。4.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7.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5、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民族团结】1.我国的民族政策:(1)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3.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两岸关系】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4.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中国梦】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