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箱涵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3525571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号箱涵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号箱涵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号箱涵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号箱涵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号箱涵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号箱涵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号箱涵设计说明(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号箱涵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水系连通一期工程-再生水厂再生水综合提升标段”, 位于。“武侯区水系连通一期工程”规划用地面积22.1公顷。项目涵盖房屋建筑工程、景观工程、河道工程、结构工程、水生态(悦湖湖区)等。本套图纸为3号箱涵工程设计图纸,箱涵位于黄堰河河道改造桩号HYH0+620处。箱涵采用宽4.8m,高3.6m现浇箱涵,顶底板和侧墙壁厚均为0.4m。箱涵基底设10cmC15混凝土垫层。1.2初设意见执行情况1.上部结构图纸纵横梁、加劲肋的相关关系表达不够清晰,建议修正;执行情况:按要求细化图纸表达;2.补充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建

2、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等执行情况:按要求添加;二、设计依据及标准2.1设计依据1、景观施工图设计;2、黄堰河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3、三吏堰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4、3号箱涵行洪论证及河势稳定评价报告;5、项目初步设计批复;2.2设计标准与规范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019年版)2、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3、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4、城镇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技术规程(CJJT 235-2015)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6、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

3、-2005)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10、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 - 2011)2.3主要设计技术标准1、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二级2、重要性系数:1.0;4、荷载等级:箱涵设计荷载:人群5.0Kpa;栏杆推力 2.5KN/m,竖向荷载为1.2KN/m。5、抗震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

4、征周期值为0.45s6、桥梁设计基准期:100 年6、桥梁使用年限:30年7、环境类别:I 类8、设计水位:1%设计洪水位:502.896m三、工程场地自然条件3.1地理位置、气象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武侯区金花街道,工程区有村道相通,交通方便。工程区位置图地形与地貌拟建桥梁周边主要为拆迁空地和荒地,局部地段仍有原有建筑待拆迁。场地地势较平坦。气象 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署、冬少冰雪。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

5、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3)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5)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地质构造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场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这是

6、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裂活动标志少。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

7、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

8、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北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70公里,区内龙门山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频繁,2008年5月12日,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映秀发生8级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生芦山7.0级地震,

9、2017年8月8日发生九寨沟7.0级地震,2022年9月5日发生泸定6.8级地震,据记录和调查,地震时及震后未对周边建筑及山体造成严重破坏,场地和地基土稳定,未发生滑坡、沉陷等不良地质作现象。对成都市区一般无重大影响。场地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3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45公里,场地属相对稳定场地,地基属稳定地基。因此结合场地区域地质及构造因素综合分析,场地区域稳定性良好。综上所述:从地壳稳定性来看本建设场地属稳定区,场地属相对稳定场地,适宜工程建设。3.2地层岩性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现详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

10、填土层(Q4ml)(1)杂填土:色杂;松散;主要由砼块、砖块等大量建筑垃圾、人工回填卵石、砂岩和粘性土等组成,其中9#钻孔地段含大量紫红色岩屑及岩块。据调查,三吏堰上段SLYSD0+100 SLYSD0+300地段,主要是采挖砂石后人工回填而成,堆填时间约35年。N120动力触探实测17击/dm,平均击数为2.43击/dm,离散性大,填土中存在空穴、架空情况,回填不密实。属欠固结土,均匀性差。N120动力触探实测17击/dm,平均击数为2.43击/dm。预估沉降量大于20cm。厚度约0.410.5m。(2)素填土:灰色;可塑。主要由粘性土混1020左右砖瓦碎屑块等硬杂质组成;粘性土为可塑;湿。

11、为人工种植,原地堆填,堆填时间大于10年,基本完成自重固结。厚度约0.53.9m。本次勘察钻孔揭示人工填土厚度约1.810.5m。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中砂: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细片及暗色矿物等颗粒组成。松散,稍湿饱和。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土层中,部分地段该层中夹少量卵石。最大厚度约0.4m。(2)卵石:灰褐灰色。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312cm。部分粒径大于15cm。个别含粒径大于200mm的漂石,充填物主要为中砂和砾石,表层卵石混少量粘性土,充填物含量约1040%。卵石以弱风化为主,湿饱和,均匀性差。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无明显规律

12、性。根据区域工程经验,其下部基岩层埋藏较深,一般埋深约80-100m。本次勘察未揭示。按卵石层的密实程度、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以及充填物含量等的差异,按照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将其划分为稍密、中密和密实卵石三个亚层:稍密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35cm,部分粒径大于10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混少量粘性土及砾石,含量约3040%。钻进较容易。N120动力触探实测平均击数为4.86击/dm。中密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510cm,部分粒径大于12cm;充填物主要为中

13、砂,混少量粘性土及砾石,含量约2035%。钻进较困难。N120动力触探实测平均击数为8.07击/dm。密实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1012cm,部分粒径大于15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混少量粘性土及砾石,含量约1025%。钻进困难。N120动力触探实测平均击数为12.76击/dm。3.3场地区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地表水类型现状河道一直沿规划河道从北至南延伸,河道宽约5.06.0m,水流速度约2.0m/s,水深约0.20.5m,河水水面标高约504.35506.20m,河道现状较为完整,采用条石护堤,河底封闭。河水水量受人工和大气降水控制。据调查,近年

14、最高洪水位约为505.50507.60m。地表水水质分析成果本次勘察取地表水(河水)1件,按舒卡列夫分类法,场地地表水(河水)属HCO3-SO42-Ca2+ Mg2+型水,PH值为7.30,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第12.2.1条第12.2.4条,场地环境类别按类判定:场地地表水(河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2.地下水及含水层类型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根据场地地层分布及区域工程地质经验,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人工填土中上层滞水、第四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根据区域工程经验,工程区局部第四系土层厚度大,自身富水性差;上层滞

15、水赋存于工程区填土层中,一般不连续,无稳定水位,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连通性较差。下部砂卵石层为透水层,主要以蒸发方式垂直排泄,其隔水层为下部粘性土含量较大的素填土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卵石层中,孔隙较发育,富水性好。受大气降水、河水及区域地下水控制控制影响,砂、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大气降水、河水及区域地下水为其主要补给源。场地孔隙潜水与河水存在一定互补关系。其径流主要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可通过侧向孔隙补给及排泄。场地部分地段杂填土厚度较大,因盗挖砂石后回填,均匀性差,渗透性较好,勘察期间在杂填土中揭见的水位基本与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深度一致与下部孔隙潜水存在一定的径流联系。下部基岩层为隔水层。根据区域工程经验,拟建场地基岩隔水层埋藏较深,一般埋深约4050m。根据我院临近工程试验和经验,沿线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渗透系数约K=25m/d。地下水水位及年变化幅度本次勘察期间主要为枯水期,勘察期间未揭见上层滞水。勘察结束后测得孔隙潜水静止水位5.07.5m,相应标高为498.97502.39m。受工程区周边建筑工地施工降水影响,该水位较常年同期水位低35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枯水期12月次年2月,丰水期79月,其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