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35255715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邵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刺激下,非遗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遗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传播主体扩大。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界、商界的加入,非遗传播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最初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后来随着新媒

2、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非遗传播的渠道空前丰富。新媒介已经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它解放了非遗传播力。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中青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量的72.1%。中青年是开展网络非遗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传播者。可是,非遗传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普通年轻人的参与,在提升非遗传播感染力的同时,有时候也带来专业性缺乏的问题。未来,在继续丰富非遗传播形式,增强非遗传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同时,也要着重提升非遗传播的专业化水平。非遗属于活态文化,非遗传承应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承,因此受人口流动的影响,非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流变性。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主要按

3、照传统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使得一些非遗传播主体产生了“跑马圈地”的思维将非遗资源看成是自身独享的文化资源,从而产生排他性。这就为非遗传播人为设置了障碍,容易让非遗传播局限在当地的“一亩三分地”上。从文化传播层面来看,非遗传播主体应该有意识地打破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加强跨区域传播,强化非遗资源整合,从而使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中。非遗就像一颗蒙着尘埃的璀璨明珠,其自身光芒不会因传播过程的瑕疵而被掩盖。例如,有人认为非遗是老气横秋的古董,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有人将非遗等同于文物,认为非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目前出现的种种导向偏差,都在无形中为非遗传播工作设置了障碍。此外,并非所

4、有媒体都重视非遗传播工作。在注重流量、制造话题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古朴典雅的非遗难敌自带流量的网红和“小鲜肉”,多数媒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收益而倾向于选择易夺人眼球的内容,这让非遗在社会关注中易被边缘化。所以我们要让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非遗传播要进行转型升级,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非遗予以活态呈现,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

5、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只有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非遗传播作品,用贴心的形式,才能使非遗与人们心灵发生情感共振。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城市成为非遗传播的主阵地。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将非遺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可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另一方面,要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摘编自范周

6、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标志之一就是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和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许多非遗项目诞生于农耕时代,是农业文明特有的产物,因此随着中

7、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但是,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概念的兴起与普及,使得这些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技艺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实际上,非遗尽管来自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非遗正是创造美、欣赏美,因此是切合时代需要的。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中所蕴含的美。既实用又美好,应该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方向。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不会被生活遗忘,才能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摘编自肖岩将非遗融入生活,记住文

8、化的乡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非遗传播的渠道空前丰富,改变了最初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的格局。B.中青年是开展网络非遗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传播者。他们的参与,提升了非遗传播感染力,也带来专业性缺乏的问题。C.在非遗传播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一方面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D.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它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9、)A.未来要想把非遗做得更好,最主要的是提升非遗传播者的专业化水平。B.我们要自觉打破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强化非遗资源整合。C.随着现代化推进,一些曾伴随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D.非遗传承需要继续加强,有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的夯土建筑很少见了,但一些建筑师用现代夯土技术建造的房屋美观且节能。B.著名的苏绣和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手表,融古典与现代于方寸之间,令人惊艳。C.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传统工艺,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深得一些时尚人士偏爱。D.故宫部分文物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破

10、损严重。但经过修复,基本恢复了原貌。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有何异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我们家的独轮车韦如辉我们家一直珍藏着一辆独轮车。枣木轮子,槐树架子,间隔一人有余的两个车把之间,系一根牛皮材质的跨肩带子。父亲把它安放在一个单间里。尽管房子翻盖了好几回,它却一直享受着父亲给予的特殊待遇。父亲坐在轮椅上,一根食指点了再点说,我就是推着它入的党。父亲的食指最后回到自己的胸膛,眼睛泛起了一层水色。父亲在党五十五年,七一前夕,中共市委组织部还派专员,给他老人家送来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时间回放到五十七年前。一场大暴雨,把村东头的石桥冲塌了。村子北面临河,河水

11、长年累月从村子周围转了一个大圈,之后顽皮地一路东去。可不得了,那座有百岁高龄的老石桥,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出路。大伙儿眼睁睁看着石桥倒塌,又眼睁睁看着咆哮的浊浪把一块块散架的石头携带而去。队长嘴里噙一根铜烟杆,把一脸的愁从黝黑的皱纹里,一缕缕抽出来,混合着烟雾,飘散到水汽浓重的空气里。天气放晴,队长召集大伙儿商议,怎么能把石桥建起来?父亲那年二十四岁,正值身强力壮。他老人家从人群里站起来,举起右拳,立在肩头,铿锵有力地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大伙儿的目光,一齐射向父亲,其实心里在嘀咕:怀远有两座山,也是平原大地上少有的两座山。可是,离这里六十多公里,怎么去?又怎么把石头运回来?队长噙着烟嘴的两片

12、嘴唇,像一副小竹板,呱嗒呱嗒地响。目光转回来的大伙儿,期望他能说一句话儿,而从他嘴里冒出来的,却是一缕缕呛人的烟味儿。队长上午凫水去了公社,下午又凫水回到村里。他来到父亲跟前,把一只湿漉漉的大手搭在父亲肩头,垂头丧气地说,少林呐,咱们上怀远拉石头吧。放倒两棵大树,造了三辆车。父亲带领五个人,蹚过小河,披星戴月,向怀远的方向出发。父亲每次说到这里,总要停下来喘口气,好像走路累了,坐下歇歇脚。每当这个时候,我急忙给父亲递过去一杯温开水,让他老人家润润嗓子。去年,他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嘱咐千万不能激动、不能劳累。我问父亲,你们拉石头总共去了几趟?在路上歇了多少脚?父亲笑了笑,露出一嘴仅有的三颗黑

13、黄牙齿,伸出一只手,在空中翻过来翻过去。当他把我的眼神都翻花了的时候,挤出来一句话儿,一百二十一趟,来回二百四十二趟。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盯着我的眼睛,似乎问我满不满意。对于我的第二个问题,他老人家没有回答,或者说根本记不起来了。我点了点头,再点了点头,表示相当相当地满意。大前年,父亲双腿静脉曲张,严重变形,再也站不起来了。我心想,父亲可能是因为用脚过度,才患上腿疾的。这个话,我跟我儿子说过。父亲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告诉我,没有的事儿,都是命!石桥重新建起来,至今还在用。当然,它已经不是我老家村子唯一的出路。如果它命名为一桥,二桥、三桥、四桥都分别诞生了。父亲使用过的那辆独轮车修了散,散了修,早已

14、不成样子。直到村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父亲的强烈请求,队里把独轮车分给了他。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即将住上楼房的喜悦溢于言表。父亲的忧郁,一天天在叹气中蔓延。我自然知道父亲忧郁的原因,他老人家一定在担心,那个心肝宝贝独轮车怎么办?我说,爸,咱们把车捐给博物馆吧,那里更具有珍藏和教育价值。父亲眼睛里闪出一道亮光,点了点头。联系好博物馆,父亲让儿子和我分别推着他和独轮车,去了队长的墓碑前唠叨。父亲扭过头对我的儿子说,做人不能忘本哪。当年,修好桥,老队长介绍我入的党啊!我嘱咐儿子多拍几张独轮车的照片,留给爷爷作个纪念,说不定哪一天你爷爷往下的话儿,我没说出口,一股热辣的东西突

15、然堵塞在胸口。递给父亲照片的时候,他从胸口颤抖着掏出一张油印的拂晓报。报纸的右下方有一张模糊的插图,一个弓腰搭背的老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装满了粮食。下面有一行依稀可辨的小字:支前英雄。我当然知道,拂晓报是第四师彭雪枫师长创办的,是他强军杀敌的三大法宝之一。父亲说,这张报纸是他父亲留下来的,里面的老人就是以他为原型画的。我眼眶里噙满泪水,尽可能不让它在父亲面前流下来。我掏出手机,对着老得不成样子的父亲,连同他手中的报纸,快速按下了快门。我想,一定要把这张照片和报纸送到博物馆!把历史告诉后人!(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放晴大家商议重建石桥时,父亲坚定地提议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却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B.父亲每次回忆拉石头的经过,总要停下来喘口气,说明当年的辛苦劳累让他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C.“我”推测父亲的腿疾与用脚过度有关,但在父亲看来,腿疾是命中注定,可见父亲有迷信的一面。D.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为即将住上新楼而欣喜,父亲却因无处妥善安置独轮车而日益忧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强调独轮车的普通材质和它受到的特殊礼遇,利用反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善用对比。如暴雨冲垮石桥,“大伙儿”与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