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25538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侍郎是狗一次,侍郎纪晓岚与尚书和珅在一起喝酒,席间忽然跑过一只狗。和珅有意侮辱纪晓岚,指着那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纪晓岚)是狗”。纪晓岚听出和珅是在骂自己,微微一笑,回答说:“上竖是狗,垂尾是狼。”意思是辨别是狼是狗要观其尾巴,狗的尾巴尖是向上竖着的,而狼的尾巴是下垂拖着的。“上竖是狗”分明是说“尚书是狗”。和珅本想用“是狼是狗”谐音来辱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的谐音巧妙地回击了他,可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古代文化小常识:1.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中令,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

2、渐重要。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2.尚书,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

3、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侍郎,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谥号,是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答案:A解析: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

4、,又称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D.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答案:C 解析:“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说不正确,践阼指的是“皇帝登基”。财主炫富从前有个大财主,家有万贯,但还很小气,他为了富上家富,并炫耀自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天傍晚,有个穷秀才从这家门口

5、路过,看了这副对联不禁暗笑,怒其为富不仁,鱼肉乡里,乃趁夜改之,便用笔偷偷的把其中的三个字稍微改动:上联是: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下联是: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第二天财主一看当是就气的昏倒在地。古代文化小常识: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

6、身。2.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配套练习:1.

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答案:C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流民,是人

8、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D.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答案:B 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进京赶考从前有个秀才,带着自己的书童挑上行李,上京城赶考。走到半路上,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秀才的头巾刮掉了,书童急忙喊道:“公子,帽落地了,落地了!”秀才是个比较迷信的人,他觉得有点不吉利,因为“落地”和“落第”读音相同,而落第就是考不中的意思,所以嘱咐书童道:“以后再有什么东西掉了,

9、就不要说落地,要说及地(第)了。”书童点头答应:“知道了!”但书童担心担上的行李再掉下来,便边说边把行李用绳子牢牢地栓紧。秀才见状说:“是要栓紧一点,不要再让掉下来。”书童回答说:“公子,这回就是走到天涯海角再也不会及第(地)了。”古代文化小常识:秀才:1.优异之才。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举士名目。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3.学生泛称。元明以

10、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4.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5.一些成年人对学习较好学生的称呼。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又如祭妹文中“大概

11、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身声价十倍”之说。于是,人们就借此来比喻,把因得到名流推荐而得提高声誉的人称为登龙门。由于唐代科举,很倚赖名流推荐,于是人们又把考上进士称为登龙门。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举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须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尾”。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人才。后来白

12、居易写诗祝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喻中进士。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秀才,即茂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D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

13、,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项

14、,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小名叫狗子过去,有个叫刘大的人,家里很富有。当时有钱可买官做,刘大就花钱买了个官当。下车伊始,去谒见上司。上司问道:“你管辖的那个地方,风土怎样?” 刘大说:“我们那儿并无大风,尘土就更少了。”上司问:“春花怎样?” 刘大答:“今年春天的棉花每斤二百八。”上司问:“百姓怎样?” 刘大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有些生气,说道:“我问的是黎庶。”刘大说:“梨树很多,结果子却是很少。”上司火了:“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问的是小民!”刘大忙站起来说:“是,大人!我的小名叫狗子。”古代文化小常

15、识:一、黎庶黎,黎民,起初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后来指平民大众。庶,百姓,起初是指奴隶社会中的自由人。黎庶,在后来地位平等,指平民大众。文言文中平民的别称有: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黎民:即平民。“黎”通“度骊”:黑色,因黑发而名。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另有别称:苍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二、下车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B.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