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教案)

水***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60KB
约12页
文档ID:352529244
【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教案)_第1页
1/12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教案)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核心素养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所遵循的一般程序,并在学习科学家事迹中,体悟他们的科学精神,激发以“像科学家那样”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活动※能够围绕“鱼有记忆吗”这一较为复杂的问题,开展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点,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较为整体的认识,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交流展示、接受质疑、回顾反思,不断更新和深入研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依据证据进行分享交流 重点※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能够坚持从证据出发,细致分析论证,不断质疑反思,作出改进调整 难点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活动记录、相关资料等活动框架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册教材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牛顿、魏格纳、屠呦呦、海尔蒙特、富兰克林、达尔文、孟德尔以及第谷的事迹或言论,介绍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 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等科学研究程 序中的活动。

首先,从自然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到分享交流的过程,是科 学家一般会遵循的研究程序,虽然科学家在不同的领域研究不同的问题, 但是研究程序大致相同;其次,教材所选择的科学家,在相应的探究过程 环节,都有着突出的、可促发学生体会科学家工作特质的动人故事,说好 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每一个探究过程要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首先提出“你观察过鱼吗?能提出哪些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探究 本册教材中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更加强调学生完整地亲历提出问 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 享交流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过去习得的探究技能 在五年级基础上,本册专项学习对探究过程的若干环节作出了进一步 的指导,例如:在搜集证据时,要思考别人可能会对证据提出什么样的疑 问,从而在研究中更加细致地收集有关信息;在处理信息时,细致整理和 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在得出结论时,要求学生检视 证据是否支持结论的得出,在证据表明假设错误时,实事求是地得出否定 假设的结论等;在分享交流时,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特别提 示回顾本次探究活动,是否聚焦问题,是否细致、科学、可信地搜集和处理证据等。

可以发现,专项学习活动更加突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即 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交流展示、接受 质疑、回顾反思,不断更新和深入研究 教师应当明确,如果说寻找“鲫鱼是否有记忆”“鲫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那么,学生在探究全过程中 是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必须是教师组织实施本次专项学习活动中,观察、评估、反馈和导引等教学行为的核心指向本次探究活动是否得到了共识性结论,并非教学关注的重点,甚至若未能达成一致结论,反倒使得本课作为小学阶段科学教材中的最后一个探究活动,更加具有启发学生不断求索的意义 每个学科都承担着学科育人的重任,科学学科在培养完整价值观念方面,理应突出学科的本质,传递科学的核心价值本册专项学习单元在介绍科学家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研究程序的同时,以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品格,如细致、善思、乐于分享等,这些都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且要渗透在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活动要求中 教学过程活动一 科学家的研究程序虽然科学家在不同的领域研究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会遵循大致相同的研究程序描述了科学家所遵循的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同时,以牛顿、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为例,说明科学探究中相应环节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品质。

程序1:提出问题科学问题大多与自然界关联,可以通过搜集证据找到答案如牛顿提出,为什么苹果往地下掉而不飞到天上,这就是一个科学问题正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牛顿揭开了万有引力的秘密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程序2:作出假设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能否顺利作出假设,关乎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假设是对问题的结论的一种猜测,必须经过科学研究的检验假设是基于知识、经验,并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的如魏格纳假设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呢?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程序3:查阅文献科学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前人或他人所做的相关研究,以便形成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如屠呦呦通过阅读古籍,形成提取青蒿素的研究思路 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从这一年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验证青蒿抗疟成功并于1972年在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也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程序4: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就是构想搜集证据、检验假设的方法与步骤如海尔蒙特针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水中获得”的假设,设计了著名的“柳树实验”由于海尔蒙特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明小树增加的70多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海尔蒙特进一步猜测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由此,他得出结论:小树增加的70多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海尔蒙特进一步猜测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

虽然在现在看来,海尔蒙特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考虑到空气中的营养物质(二氧化碳,当时还没有人分析出空气的成分)但是在当时条件下,他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得相当出色程序5:搜集证据搜集证据就是记录在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要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证据如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吸引闪电,证明闪电和静电性质相同据传,富兰克林实验是在一个小木屋中进行的: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间,而风筝早已被屋外的人高高地放在天上,而风筝线由屋外的人通过绝缘的小窗户递给屋内的人,因此屋内的人和风筝线的尾端都是干燥的,属绝缘体风筝线的尾端连接着一把钥匙,当闪电击中风筝的时候,电流通过户外的风筝线,使铜钥匙发出电火花(实验者用手指关节去触摸连在铜线上的钥匙,电荷通过人体再导入地下,有触电的感觉)富兰克林根据这个实验,发现了尖端放电等现象,并发明了避雷针程序6:处理信息科学家将研究中取得的各种数据信息,通过归类整理、制作图表等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发现规律或趋势就像达尔文说的那样:“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处理信息时,要注意分类整理,化繁为简,将所得信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剔除虚假证据,剔除无效的事实性证据(对假设无任何的证明效力)程序7:得出结论科学家根据搜集到的数据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如孟德尔通过对豌豆实验的数据分析,证实了自己关于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假设孟德尔(1822—1884年),奥地利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进行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他发现在自然状态下,这些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花是白色的……通过进一步观察,他还发现这些豌豆后代的形态特征大多和它们的上代相似孟德尔很想揭开这个秘密当他用豌豆的白花与白花、红花与红花分别授粉后,子一代豌豆的花还是白色的或红色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豌豆花进行人工投粉后,在子一代中,所有的豌豆花都是红色的,而在子二代中,既有红花,也有白花,且红花多于白花后来,孟德尔对这个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豌豆的某种基因可以决定它的某个特征遗传基因有显性的,如控制红色的遗传基因;也有隐性的,如控制白色的遗传基因程序8:分享交流科学家通过书面或口述的形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过程如第谷将他毕生搜集的资料交给开普勒,为开普勒后来发现行星运行定律准备了基础。

第谷是丹麦著名天文学家,他用了35年观测,去完善自己提出的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第谷宇宙结构体系——行星围绕太阳、地球围绕太阳,行星相对地球运行在复杂的圆形轨道1576年,第谷接受了当时丹麦国王的资助,搭建了自己的天文台,配备了齐全的观测仪器从那时之后的20多年里,他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地观测行星运动的轨迹,把每个行星每天晚上的位置,精确地记录下来他对于行星的观测精密程度,达到了当时前所未有的程度,是天文史上第一个真正地开始收集大数据的天文学家其编纂的星表中的数据甚至已经接近了肉眼分辨率的极限,这让人瞠目结舌1600年,刚满30岁的开普勒加入第谷的团队,成为第谷的学生和助手,两位天文学家合作不到两年,第谷去世第谷去世前,把毕生精心观测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在天文堡积累的)都赠给开普勒,并且告诫开普勒一定要尊重观测事实正是基于这些重要资料和开普勒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关于行星运行的开普勒三大定律活动二 运用科学家的研究程序研究某一个科学问题程序1:提出问题善于细心观察,充满好奇心,有怀疑批判的眼光,就能发现许多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1.列出想要研究的问题你观察过鱼吗?能提出哪些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小动物,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比如研究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是否有记忆2.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人说鲫鱼只有7秒的记忆,这是真的吗?围绕鱼是否有记忆这一话题,确定研究的问题程序2:作出假设假设1:如果要证明鲫鱼真的有记忆,我觉得需要找到充分的证据假设2:鲫鱼只有7秒记忆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假设3:如果对鲫鱼进行一些训练,也许它就会有记忆了假设4:如果鲫鱼得到某种固定信号后过来觅食,就说明它有记忆鲫鱼的记忆就是对经历过的刺激的反应比如河里的鱼,如果被鱼钩刺痛后再也不去吃鱼饵了,那么说明它有记忆程序3:查阅文献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与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了解别人是怎么研究类似问题的,为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提供借鉴3)被动回避实验被动回避实验最常见的实验方案是采用穿梭箱该装置为木制环境,分隔成明暗两室,由拱形小门相通,两室底布上铜栅,暗室铜栅可通交流电作为非条件刺激,由微机控制铜栅的通电实验时将动物背对小门放入明室,由于动物的趋暗习性其可自动进入暗室当其四足全部进入暗室时,暗室底铜栅自动通电,动物受电击自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