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35250642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林路建设工程--通信设计说明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林路建设工程 TX-01 通信设计说明书 通 信 设 计 说 明 书- 6 -1 概述1.1 工程基本情况本次设计为新林路建设工程,该道路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汪电路以东,紧邻在建乐谷浪成都住宅区。道路起点位于汪电路,终点位于友爱村村道,交通较便利。本项目为新林路建设工程,道路桩号范围K0+000.000K1+019.109段道路沿线通信管网土建工程新建设计。1.2 设计范围本次设计范围为新林路建设工程沿线通信管网通道土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通信设计范围:通信管沿拟建道路桩号范围K0+000.000K1+019.109南侧车行道下铺设,距离道路中心线2.5米。1.3 通信现状道路起点位于汪电路

2、,终点位于友爱村村道,起终点均为现状村道,起终点均无相关通信设施。1.4 上阶段意见及执行情况(1)补充可研批复情况说明。照明不采用综合杆、电力和通信管道的规模是否在可研阶段已经明确?否则需补充相关依据。回复:项目建议书未采用综合杆,上阶段方案设计也未采用综合杆,并且方案设计已通过,同时在前期与业主会议过程中已明确使用普通灯杆。电力和通信规模已在方案设计阶段征求相关部门意见。(2)设计依据补充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另外通信说明引用规范GB50373-2006和 GB50374-2006已废止。回复:按照意见更新并补

3、充相关规范。(3)照明控制原理图中建议将转换开关的光控档和时控档合并,实现光控和时控相结合的控制模式。回复:按照意见更换路灯控制原理图,采用PT智能照明控制系统。(4)根据四川省电力公司要求,电力排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车行道下为130kPa,人行道下为100kPa,建议修改相关说明。回复:按照意见修改相关数据。(5)通信管材建议选用 GB50373-2019推荐的PVC-U或PE材质。回复:按照意见更换为PVC-U材质。(6)通信井盖位于车行道下,需满足地方标准DB510100/T 2032016相关要求。回复:补充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安装图,车行道上井盖均采用可调式防沉降井盖。(7)建议增加到

4、北侧地块的通信横过路管。回复:根据北侧地块开发商提供资料,仅一处通信接驳点,已在相关位置预留通信支管。 1.5 主要规范、标准(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GB/T 50853-2013);(3)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标准(GB50373-2019);(4)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74-2018);(5)2007年最新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实施手册;(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010-2010);(7)通信管道人孔和手孔图集(YDT 5178-201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

5、0);(9)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10)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1)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1.6 城市概况1.6.1 地形地貌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从宏观形态来看,区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岛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

6、河延展,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组成。1.6.2 气候工程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冬季长,分别为108天和105天,春、秋季短,各为76天。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25.0),极端最高气温35.4(1972年8月13、14日),基本上无酷暑;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气温5.1),极端最低气温5.1(1975年12月15日),基本上无严寒。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气温高,光照强,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秋季降温快,多绵雨,冬暖多雾,霜雪少。全年无霜期长达282天,平均初霜日12月5日,平均终霜日2月27日。年平均风速1.2米/秒。年降雨量充沛,平均达966.1毫米,年际变化大,四季分配很不均匀。

7、累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4%,具有明显的冬千夏湿气候特征。固体降水(雪及冰雹等)很少,冰雹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同时伴有大风、雷雨,70年代以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很少,霜不严重。日照时数少,不足可照时数的三分之一,属全国日照低值区。1.6.3 水文工程区内主要地表水体为局部低洼地段降雨积水,水量较小,分布较少,场地以北200m左右为场地附近主要径流江安河,江安河亦称酸枣河,又名新开河,古称阿斗河,为后汉所凿。江安河原在正南江(岷江)灌县木观音起水,民国22年叠溪洪水暴发,河口淤塞,遂改于下游5公里处张家湾起水。1957年封闭江安河张家湾起水口,由灌县城关天乙街起水,与走马河分流。 这样江安河源头

8、从外江移到内江,成为都江堰内江主要灌溉干渠。江安河自县内玉石乡东岳村界牌入境,流经玉石、寿安、镇子、踏水、万春、公平、柳城镇、涌泉8个乡(镇),于涌泉乡共和村黑沱子出境入双流县。在县境内流程为40.71公里,占地面积1008亩,河道断面宽21至59米,平均比降2.87。江安河为温江县东北面的主要灌溉河道。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尤其是经过1970年至1971年渠改后,县境内江安河各支、斗渠已全面配套,灌溉面积达137238亩,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55.1 %。江安河多年平均流量29.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量9.42亿立方米。温江县配水比例为32.88%。5月中、下旬平均流量17.28立方米每秒。平

9、均水量31351万立方米。据调查分析,丰水年和中水年来水量比需水量略多,枯水年则比正常需水量少2631万立方米。1.7 地震参数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本)及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类别为可进行建设的有利地段。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为B级。建筑结构构件耐火等级为二级。本次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工程抗震措施按7度采用,施工中应注意有关抗震要求。2 通信(土建部分)设计2.1 通

10、信2.1.1 通信管道容量设计依据:通信管道孔数的确定根据当地各管线单位意见和建设远期规划容量和当地各通信营运商的发展需要,本次设计通信管线规模均采用3x3排9孔通信排管,过街预埋支管采用采用2x3排6孔通信排管,过街根据沿线实际情况考虑过街布置。2.1.2 平面布置:本次设计通信管道沿拟建道路桩号范围为K0+000.000K1+019.109南侧车行道下铺设,管道中心距道路中心线2.5m。具体布置详见通信管网平面图。2.1.3 纵向布置:通信排管基本沿道路纵坡敷设,且人行道覆土深度按不小于0.6m控制,车行道覆土深度按不小于0.9m控制,如与其他管线高程有冲突应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覆土深度不

11、能满足要求时需采用采用钢筋进行加固或加钢管保护,但车行道下管顶最小覆土不能低于0.9米。2.1.3 管线与构筑物间距: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相关间距规定:通信排管与建(构)筑物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建(构)筑物:1.5m;给水管:1.0m;再生水管:1.0m;排水管:1.0m;低中压燃气管:1.0m;电力排管(35KV):0.5m;通信排管:0.5m;通信排管交叉时的最小垂直距离:通信排管:0.15m;给水管:0.15m;排水管:0.15m;燃气管:0.15m;电力排管:0.25m。本项目通信排管设计均按照间距规范的要求设计,施工时必须按照间距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在

12、施工过程中出现不满足间距要求的管段,需由施工单位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2.2 通信管道材料选择(1)常用的材料有:水泥管块、硬质或半硬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管、钢管。因塑料管较其他两种管道施工方便、价格便宜,故已被广泛应用在通信管道建设上。(2)通信用塑料管的材料主要有两种,硬聚氯乙烯管(PVC-U)、密度为0.94-0.965 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在有冲击和高寒环境下宜选用HDPE塑料管。塑料管结构主要有三种,单孔单或双壁波纹式塑料管、硅芯式塑料管、多孔式塑料管(包括峰窝式和栅格式)。(3)本次设计通信管采用聚氯乙烯(PVCU) 双壁波纹管,公称外径DN110(最小

13、平均内径dim,min=90mm,最小层压厚度emin=1.0mm,最小内层壁厚eI,min=0.8mm,最小外层壁厚e3,min=0.7mm,有效长度L=6.0m),环刚度SN8kN/m2,承插弹性密封圈连接方式,其管材具体内容参考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YD/T841.3-2016)和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 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GB/T19472.1-2019)规范规定。排管底部做100mm厚的C30混凝土底板。(4)管道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测合格的塑料管材不得在工程中使用。(5)排管管材:主管及交叉口预埋

14、管: 3x3排9孔排管:【9孔110 (PVCU)】。过街预留支管:2x3排6孔排管:【6孔110 (PVCU)】。2.3 通信管道敷设安装要求2.3.1 通信管道埋设深度(1)通信管道在人行道覆土(管顶至路面)不小于0.6米或车行道下覆土(管顶至路面)不小于0.9米。(2)进出人(手)孔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手)孔基础顶部不小于0.4m, 道顶部距人(手)孔上覆底部不应小于0.3m。(3)通信管道应有34的坡度,不得小于2.5,以利于管内的地下水流向人孔。(4)塑料管群宜设在冻土层下,在严寒且水位较低的地区敷设在冻土层内时宜在塑料管群周围填充粗砂且围护厚度不直小于200mm。2.3.2 铺设塑料管的一般规定及要求(1)塑料管规格为110mm,管孔排列平、齐,间隔均匀,管间缝隙(指上、下,左、右之间)为20mm,底层塑料管下侧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垫层厚度为20mm,它们的允许偏差要求不大于15mm。(2)塑料管的接续部位,相邻两管之间应错开300mm。塑料管每隔2000mm,用10mm的钢筋网片固定,钢筋网片是从离人孔外侧1000mm处开始安装。(3)铺设塑料管的管底垫层混凝土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垫层混凝土的饱满程度应不低于95%,两行管之间的嵌缝应填充C30混凝土,其填充C30混凝土的饱满程度不低于90%。(4)管底两侧抹水泥砂浆,要求作到抹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