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意见

上传人:贵13****忠志高 文档编号:35244343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意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意见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聚焦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目标、以全域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突出抓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任务,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大力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县,为现代化x建设开好局

2、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全年力争一产业增加值增速5.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一、大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30万亩优质大米工程,持续推进“天府菜油”行动,大力开发冬闲田(土)种植油菜,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发展集中育苗育秧,确保全年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87万亩、84万亩,高质量完成6200亩大豆扩种、8.1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持续巩固粮食总产全省第三、油料总产全省第

3、一地位。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落实种粮大户补贴政策。推进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稳定农资市场供应和价格。加快粮食烘干设施建设。增加粮食储备规模,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二)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主体责任,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抓好非洲猪瘟、红火蚁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常态化防控,确保生猪出栏120万头以上,持续巩固生猪出栏全省第一地位。高质量发展牛羊畜禽产业,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食物

4、供给体系。规划建设“鱼米之乡”。抓好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持续加强立新、石安等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梓滋味酱腌菜标准化一期项目建设,推进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健全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农产品集散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加强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确定带位置、带责任的新一轮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健全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严格规范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确保补充耕地与所占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

5、、产能不降。加强耕地用途管控,明确利用优先序,严格控制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建立防止耕地撂荒长效机制,坚决杜绝“二次撂荒”。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行为。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政策和建设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新建4.3万亩、改造提升3.7万亩。加快推进祠堂湾水库枢纽工程建设,推进永和埝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三年行动”。健全农田水利长效管护机制。(四)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积极推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深入推进科

6、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精量施肥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秸秆处理等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生猪智慧养殖一体化平台建设。规范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持续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行动,加快补齐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短板。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五)加快种业强县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打造全国生猪种业第一县和长江中上游油菜制种第一县。引导种业产业集群发展,深化与种业优势企业、种业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台沃科技、明兴农业创建全省种业

7、领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全面建成1200头区域性共享种公猪站和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明兴科技1.2万头种猪楼、石安5000头天府肉猪扩繁场、沪辰3000头祖代种猪场等项目建设,启动2400头川系黑猪原种场建设,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7.4万头以上。加快国家油菜制种大县项目建设,建成油菜科研试验园,油菜制种基地面积达2.3万亩。做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扎实开展种业市场监管,开展种子质量检测样品70个以上,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二、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六)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以“三品”为引领,依托现代农业园区

8、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深入实施“一镇一园”培育工程和“一园一策”现代农业园区提升行动,倾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产业深度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农业现代化标杆。全力推动生猪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确保高分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考评认定。提升x种养循环园区质效,健全涪城x标准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和精深加工体系,继续开展药食同源申报工作。新培育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新增市级星级园区1个,力争优质粮油园区入列省星级园区。(七)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发展理念,

9、依托“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创建优势,深入挖掘农产品附加值、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产销对接等环节,加快培育引进粮油、生猪、x、蔬菜等领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优食谷国际食品产业城建设。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业镇村,积极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挥健康食品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入挖掘具有县域特色的农业产品,持续做靓“梓乡情”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依托“x品出川”、西部健康食品博览会等品牌推介活动,提升x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八)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加快西部写生基地

10、建设。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行动,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农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等,鼓励乡村传统技艺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工匠等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持全覆盖集中排查和常态化动态监测相结合,精准识别监测对象,规范进退程序,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到轮换前后驻村工作无缝衔接。

11、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抓好重点帮扶村工作。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防范化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自然灾害等风险。(十)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确保60以上的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省市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高于上年度。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特色产业,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帮扶措施,重点支持技术、设施、营销等补短板。健全财政资金、帮扶资金等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增收机制。摸清资金、项目、资产底数,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确保产业帮扶项目持续运行。发挥好驻村干部、科技

12、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支持政策,创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1个。(十一)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摸清脱贫户、监测户劳力底数,精准施策,开展生产经营、就业技能培训。鼓励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庭院经济。深化消费帮扶,持续带动农产品销售。统筹用好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农村公益岗位,开展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只增不减。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共同富裕(十二)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

13、平。培育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十三)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引导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合作经营,促进共同增收。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乡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十四)挖掘农

14、民财产性收入。巩固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规范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农民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增长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或与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合作,共同开发集体资产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农村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理财产品。(十五)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坚决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价、新一轮退耕还林延长期补助等涉农政策,保障涉农补贴足额精准发放。落实为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等帮扶政策。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动农村水、电、气、客运、网络等公共服务提质降费。引导慈善公益项目重点投入农村地区。

15、五、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六)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完成以片区为单元的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按需有序推进村级片区规划编制,将村级片区规划纳入镇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创建成果,新改建农村公路10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开展危旧桥梁改造行动,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能力。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延伸。规范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杆管线。(十七)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村社“五清”、场镇

16、“四定”和城区“四化”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十佳”乡镇评选,推动城乡风貌整体提升。坚持因地制宜、严把质量、建管并重、整村推进,完成40个村10000户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建设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以上。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宣传,健全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建立常态监管机制,坚持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累计达75以上。推进厕所粪污、易腐垃圾、有机废物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十八)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森林乡镇(乡村)创建,严格落实森林、湿地、物种保护制度,坚决遏制开山毁林、填塘造地等行为。严格落实河湖长责任制,推动农村河湖水环境改善。健全长江禁捕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捕。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整县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推广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