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传人:逸向 文档编号:35234504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76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香子、丑奴儿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九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音韵美。2.知人论世,通过借助背景材料,理解诗歌大意3.通过赏析重点词句,说出文章主旨。行香子行香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秦观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北宋婉约派词人。秦秦观是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北宋婉约派词人重要代表人物,词风重要代表人物,词风婉约凄美,擅长描婉约凄美,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摹

2、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这首词却无奈。这首词却一反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行香行香子子秦观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读诗歌,划节奏读诗歌,划节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

3、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春意之浓时令季节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豪兴”、“徜徉”点明心情和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品品诗句诗句,说主旨,说主旨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移步换景,悠然情态 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偶然

4、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上片结句写花,下片结句写莺、燕、蝶,画面一静一动,相互呼应,回环往复,意趣盎然。品品诗句诗句,说主旨,说主旨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只是简单的点缀,极少修饰,我们将这种手法叫做:白描这首词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醉人田园春景图。“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表现方法。白描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赏手法,说主旨赏手法,说主旨 这这首词以首词以白描白描的手法、的手法、浅近浅近的语言,通过记叙自己的一次兴致的语言,通过记叙

5、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田园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优美景象,勾勒出一勃勃的春游,展示田园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优美景象,勾勒出一幅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赞美田园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之情。赏手法,说主旨赏手法,说主旨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书博山道中壁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

6、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郭沫若题辛弃疾纪念祠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丑奴儿丑奴儿辛弃疾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却道天凉好个秋。道天凉好

7、个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强说愁。说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

8、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而今识得愁滋味,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今尝尽了

9、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反复,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愁”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作者反复品味“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探析词人的愁绪主要指的是什么,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