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3515987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

2、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2、 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

3、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

4、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二、 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大家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自学。出示自学目标: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交流资料,了解作者。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2)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1050年夏,

6、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闻说:听说。畏:害怕。遮:遮挡,遮住。缘:因为、由于。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

7、最高层。)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问。三、 品读,体会诗的含义师范读。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描写景物抒发情怀2、生品读前两句。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生品读后两句。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1) 补充资料

8、: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2) 补充资料: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3)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

9、理。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出示课件)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4) 同时“浮云”,李白与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正是两人

10、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4、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 诵读,表达情感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2.学生练读。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4.听范读。(出示课件)5.齐读。(配乐)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五、 课外延伸1师谈话

11、: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现在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赏他的其他著作。2.配乐,读诗。(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诗作) 3.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作业布置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站得高 看得远角度景 情教学反思 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四个难字寻、闻、畏、缘,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