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

上传人:人****画 文档编号:35159870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1、填空题。(7分)(1)左传 相传为春秋时期_所作,是一部_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曹刿论战选自其中。(2)乐府诗集是一部_歌辞总集,由北宋_所编。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是其代表作,合称为“乐府双璧”(3)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按照_这一原则撰写,这也是_开辟的道路。1、(7分)(2分)左丘明 编年体(2)(2分)中国古代乐府 郭茂倩(3)(3分)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 新文化运动2、选择题。(15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铭,古代刻在

2、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都以“记”为名,在古代都属“杂记体”,但写法各不相同。C.孟子是记录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文以雄辩著称,多用排比句,气势非凡。D.老莱娱亲、卧冰求鲤、伯牙鼓琴、黄香温席,都是孝心故事。(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B.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水经注。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兼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

3、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3)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因此作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3分)A.普及性和真实性 B.通俗性和艺术性C.普及性和通俗性 D.文学性和艺术性(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3分)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常用“汗青”“桑梓”“婵娟”“襁褓”来指代史书、家乡、月亮和不满周岁的婴孩。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宋代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

4、阴”。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 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古人说仓颉造字,仓颉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他实际上是我们所有祖先的名字。_,也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_,如同粒粒精致而有营养的粮食,_。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在汉字上汉字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这些符号由横撇捺交织错落成这些由点横撇捺交织错落成的符号滋养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更加深邃的历史空间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受滋养走向更加深邃的历史空间A B C D2、(15分)(1)B (2) D (3)C (4) A (5)B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5、,完成下列各题。(9分)甲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 )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乙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

6、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 )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他却更用来( )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1)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正确的项是( )(3分)A.虽然 创造 表现 B.即使 创新 表达C.虽然

7、创造 表达 D.即使 创新 表现(2)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_,乙语段中“他”指的是_(人名)。(2分)(3)虽然是名家大作,甲乙两个语段却均体现了语言通俗的特点。请你结合上面语段的内容,举例分析。(4分)_3、(9分)(1)(3分)A (2)(2分)经典常谈 杜甫(4)(4分)示例:甲语段中“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将汉高祖的出身及喜欢雅声的喜好和原因,用简短的语言加以表述,通俗易懂;乙语段中将杜甫写诗的用意与王维、孟浩然的诗歌写山水作比较,让读者自然明白其中的不同,语言朴素,通俗易懂。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6分)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8、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物,如“刃”字,在“刀”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表形,一个字表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表形,“工”“可”表声。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子”“汝”“被

9、”等。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其中造字的方法有哪些?用字的方法有哪几种?(6个)4、(6分)汉字的六书;造字的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用字的方法有“转注”“假借”这两种。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0分)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

10、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

11、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子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3分)_(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分)_(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4分)_5、(10分)(1)(3分)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2)(3分)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3)(4分)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

12、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8分)甲“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 )是他编的。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 )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选自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附)乙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山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