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

上传人:嘻哈 文档编号:35133229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 (新高考专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抢分秘籍秘籍02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5个核心考点一、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分布特征的三维描述(按总-分 描述过程)(1)描述区域人口分布整体特征。如描述世界或我国或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的在整体特征是“人口分布很不均匀”(2)借助地理事物或方位、交通线、城市等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密度的差异。如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东多西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地区的人口少;等等。(3)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分布的“特殊”之处。通常是描述极大值即人口稠密区、极小值即人口稀疏区或人口密度差异过

2、于显著的小范围区域。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自然环境地形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00米以下的平原人类的生产生活多集中于平原地区气候气温: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降水:较丰富地区气候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人口分布水源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土壤土壤肥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矿产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人口的聚集矿产开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社会经济农业社会居民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政治文化人口大

3、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宗教、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历史因素二、人口问题及对策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粮食供给

4、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针对未来劳力不足)具体措

5、施:出台一系列保障生育和育儿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提高生育率水平(各种福利措施);其次,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进而以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人才红利”;最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探索多元化的城市人口政策,实现人才和工作岗位的最优匹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省际人

6、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特点】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某一地区的人口迁移数量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成本)交通基础设施的完成有利于压缩时空成本,弱化距离在地缘经济中的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引起省际人口迁移(大规模)的主要动因。社会网络联系持续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格局。在迁入地,以亲缘及同乡为核心的社会网络联系能有效降低迁入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就业成本,为其安居乐业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以空气质量为核心的环境因素成为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以住宅价格为代表的生活成本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不可忽视的因素。四、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项目正面影响负面影响迁入地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

7、收入;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状况;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迁出地减轻迁出地的压力,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集中管理生产)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地区就业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五、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术语:资源丰富等,区域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容量大。(1)资源(正相关)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了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

8、域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往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需要。(3)消费水平(负相关)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六、城市区位条件七、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 工业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成片分布集聚成片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靠近市中心处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离市中心较远区位选择的原因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既利于工人

9、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区位特征要求接近消费者,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地价高);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高级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地、文化区相联系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低级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因素

10、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租水平,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在单一的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因素影响下,地租的模型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在交通因素的影响下,同心圆会发生变形,在市中心之外的城市公路干线与环线的交汇处形成地租次高峰。左图为地租曲线的剖面图,右图为地租曲线的俯视图。 整体来说,地租会由市中心向外递减。而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商业住宅工业。因此由市中心向外的功能区分布依次是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二)政策因素北京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将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强化政治职能。(三) 文化因素:唐人街的形

11、成。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九、城镇化过程十、 过快城镇化的弊端十一、城镇化进程1.广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人口变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包括近郊)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注: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职住不平衡,通勤时间增加。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城市问题凸出。逆城市化原因: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人口

12、重新实现内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变好,优惠吸引政策等。2.广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从时间上看呈现为 “S”型曲线。(1)初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2)中期加速阶段:特点:速度加快,出现郊区城市化。(3)后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变慢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加快十二、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气候要素的变化城市出现热岛效应(工业集中,生活生产排放的热量高)2.水文要素的改变城市内涝(改变水循环的环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海绵城市】原理:下雨

13、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意义: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大量增加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部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象。3.生物要素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强烈的地方)4.土地质量受影响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十四、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案例1. 农业生产覆盖类2. 农业生产技术沙漠里、海里的中国水稻(1)沙漠水稻品质加好的主要原因:昼夜温差大,利于水稻中的养分沉淀、环境的天然无机,无污染,病虫害少、沙质土,透

14、气性好、纬度高,积温少,春种秋收,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但沙土渗水快,不易保水。衬膜保水技术(2)海水稻的特征:抗风、抗涝、抗病虫害、耐盐碱;需要淡水少,节约淡水资源;不需施用肥料、农药、不需除草,天然有机,需要劳动力少,硒等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高。3. 地膜与塑料大棚的异同区别与联系(1)共同点:同是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起到保温作用,用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延长作物生长时间及上市时间(早熟和晚熟市场),其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2)不同点 应用地域:在我国地膜覆盖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塑料大棚南方北方均可应用。 应用时间:地膜覆盖一般应用于春季,塑料大棚一般在北方应用于春秋,南方应用于夏冬。 所起作用:a.地膜覆盖:春季一般起增温、保土、保水作用;夏季果园里一般起增加光效的作用;夏季田地里也可以起到减少土壤水分,固根、增产的作用。b.塑料大棚:冬春季节主要起到保温作用兼有保水作用;夏秋季节(黑色)一般起到保水作用防雨、防风、防雹。 农作物品种:大棚中的农作物附加值更加高,且集约化水平更高。 保温差异:地膜覆盖主要是对地温的提高,塑料大棚主要是对气温的提高。 危害:地膜覆盖易破、不易回收,影响土壤结构、土壤水肥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