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

上传人:嘻哈 文档编号:3513322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 《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15个核心考点 高考生物 (新高考)(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类2. 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结构(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3.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二、种群

2、密度的调查方法1. 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 样方法3. 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N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被调查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要能维持一定时间4. 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5. “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6. 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三、种群数量的变化1. 种群的“J”形增

3、长2. 关注“”值内涵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代表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3. 种群的“S”形增长4. 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5. K值的几种表示曲线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6.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7. 种群研究的应用四、群落的结构1.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2. 群落的种间关系(1)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举例原始合作海葵与寄居蟹互利共生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蛔虫与人种间竞争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区别辨析下列几对关系3. 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4. 群落的空间结

4、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光照、温度、水分、无机盐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5. 群落的季节性6. 生态位五、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主要类型2. 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3. 群落的演替4. “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5. 自然群落演

5、替的特征6.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 生态系统的范围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实例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病毒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等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础,必要成分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非必要成分生态系

6、统的关键成分、必要成分(2)相互关系3.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4. 辨析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三类“不一定”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两类“一定”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 食物链2.

7、 食物网3.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相关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举例如下: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通过增加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2. 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3. .第二营养级及其后营养级能量流动(1)从上述图解可以得

8、到: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他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均有4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4. 能量流动的特点5. 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6. 生态金字塔九、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1. 相关“最值”计算在食物链(网)中,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2. 有关“定值”计算(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数。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

9、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3. 具有人工能量输入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人为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却不是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时,应为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00%。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2. 碳循环(1)存在形式(2)流动形式(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4)3. “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4. 温室效应5. 生物富集6.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

10、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十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11、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3. 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4. 信息传递过程5.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6.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7.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途径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物质循环的动力能

12、量流动的载体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十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平衡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4.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5. “三看法”判断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看”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看”调节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看”实例分析十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生态足迹2.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 常见状况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系统能

13、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 比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项目原因或现状危害防治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水资源短缺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节约用水,治理污染,南水北调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的排放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沙尘暴遮天蔽日,破坏力极强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有些生物的潜在价值消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倡使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4.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十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