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

上传人:凌云****90 文档编号:3513217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一)》教学反思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一 加与减(一)第一节:买铅笔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9”的算法。教师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的上,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十几减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虽然学生刚进校门不久,但学生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以前知道答案的(幼儿园背过),还是暂时没想出答案的,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这堂课体现师

2、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不但体现在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探究“15-9”各种算法的交流后,提出“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再次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等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这时,让学生“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教时,学生初次接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尝试计算,然后通过“小狗翻卡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对“想加算减”初步感受和了解,既尊重学生认

3、识掌握新知的规律,又照顾教材编排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减法,用“想加算减”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好铺垫。第二节:捉迷藏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过程也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多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4、,享受成功的喜悦。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评价与反思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方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方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提出的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

5、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提出的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根植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第三节:快乐的小鸭 1.由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了12-7=的算理,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十几减7的算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

6、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计算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我想这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4.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尝

7、试解决问题。第四节:开会啦 1.创设了故事情境。从学生熟知的身边故事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计算。2.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3.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必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善于学习。第五节:跳伞表演 1. 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

8、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排一排,直观地比一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基础先“看出”谁多。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求比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4个比6个多多少。在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4个比6个多多少,只要从14个里去掉6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4-6=8。这样,引导学生达到从“看出”到“算出”的目的。 2.让学生从几个实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详略得当,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方法同前者一样,仅是回答不同而已。所以采用让学

9、生从实例中领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就是求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多少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第六节:美丽的田园 1. 注重学生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

10、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3.强调学习数学的实践性、探索性。 教学中设置了新颖有趣的开放性实践活动内容,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特点的弊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如观察“智慧鸟”、观察家里的物品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4.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

11、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第七节:做个减法表做个减法表是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的分类整理。本科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出示六道口算题:进行开火车的联系,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对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进行了系统复习。接下来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找卡片发现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班内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做个减法表。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动手制作减法表。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有一部分学生竖着写的。在之后的交流中学生虽然能说出其中的一些规律,但总体表达都不是很清晰。本课堂我觉得我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教室的语言比较啰嗦,不够简练。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刚开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有部分孩子出现走神现象,课堂也一度出现了失控现象。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部分,处理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