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

上传人:凌云****90 文档编号:3513217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一年级《加与减》(二)教学反思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七 加与减(二)1古人计数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

2、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3点: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经验,是教学需要突破的。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3、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

4、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一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中,从“数铅笔”引出数,在

5、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自发地数数,在学生理解了以“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好处后,我马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也经常把“10枝铅笔放在一起”、“10卷纸放在一起”、“10个鸡蛋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 “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好处,以此突破难点,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搭积木教学反思本节课安排的是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课上完才发现原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1、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太少。课堂一开始的积木增减游戏我只是请了个别学生上台来做,班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6、这无疑削弱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我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好的彩色卡纸代替积木,这样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对所讲的内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自我发现观察中学到属于知识。3、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讲课时的声音要有磁性

7、、要抑扬顿挫、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亲切感和兴奋感的认知环境。3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1120各数及10加几、减几。学生对得数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有了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以孩子的生活实际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凑十法奠定了基础。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

8、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4有几棵树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春夏秋冬”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

9、,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迁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先让学生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再相加”)。然后出示书上的植树主题图,并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1、 “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 8-6=2(棵)2“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 8-6=2(棵)3、“一共有几

10、棵树?” 8+6=14(棵)在学生做完8+6=14时,我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生1: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10+4=14生2:把8分成4和4。 6+4=10生3:因为9+6=15,所以8+6=14。比较那种方法更好些?大多数学生同意:把6分成2和4。 8+2=10 10+4=14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最后,我再次强调用“凑十法”一-“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再相加”并结合“凑十”儿歌一一“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

11、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来计算进位加法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完成书上的“试一试”的3个计算题。通过巡视发现有些学生不但完全掌握“凑十法”中的“看大数,分小数”的方法,还演变出可以“看小数,分大数”的方法。如计算5+8时把8分成3和5。5+5=10 10+3=13我首先肯定学生计算正确后,再一次进行对比练习,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于是我用数学儿歌体现优化计算,让孩子们在算法多样化中找到简单的方法做题目。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更简便,此后,学生解答后面的题时都比较轻松自如了。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

12、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用“凑十法”的方法来计算进位加法,我也相信学生能将这一方法比较顺利的迁移到“7+几”、“6+几”上。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我认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时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有的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

13、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5有几只小鸟教学反思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性。同时注重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本节课,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数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