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12167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考试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学校:_ 班级:_ 姓名:_ 考号:_一、单选题(20题)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_、漂洋过海。这片大地看似虚无,其实它_了多少大自然的礼物,我至今收藏的一些石斧、石刀还有三叶虫的化石都是那里得来的宝贝。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_A.纵横捭阖 蕴涵 明明净净 B.纵横捭阖 蕴藏 明明亮亮 C.纵横驰骋 蕴藏 明明亮亮 D.纵横驰骋 蕴藏 明明净净2.香市中运用场面描写的是()A.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 B.今日香市的冷落情景

2、C.小商人发起香市的情景 D.农民纷纷赶香市的情景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论证方法属于( )A.归纳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D.演绎论证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制国有常,【利民为本】B.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C.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D.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5.以下词人的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的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6.诗集春水的作者是( )A.张爱玲 B.冰心 C.萧红 D.丁玲7.鲁迅的灯下漫笔出自其杂文集( )A.朝花夕拾 B.华盖集 C.坟 D.三闲集8. 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

3、月几时有)是一首A.中秋词 B.端午词 C.重阳词 D.清明词9.下列名句的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A.辛弃疾王勃王维张若虚 B.陶渊明王维王勃张若虚 C.辛弃疾王维张若虚王勃 D.陶渊明王勃张若虚王维10.李煜是一个 ( )A.唐代词人 B.南宋词人 C.五代词人 D.北宋词人11.“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这句话是出自:( )A.风波 B.断魂枪 C.苦恼 D.茶馆1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代医学认为,田七不仅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

4、著的造血功能作用,还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B.周立波到兰心大剧院演出,还没开演,剧场里就坐满了观众来看演出。C.汽车竟然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这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D.泰州市出台关于加强泰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制度。13.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的中心论点是()。A.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B.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C.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和控制D.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14.下列作家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柳宗元 B.刘禹锡 C.白居易 D.李贺15.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

5、()A.杜甫 B.李白 C.陆游 D.白居易16.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风 B.大雅 C.小雅 D.颂17.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是()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18.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前扑后继 故弄玄虚 倾巢而出 大相径庭B.蛛丝马迹 满目疮夷 一劳永益 铤而走险C.披肝沥胆 深居简出 雍容典雅 文过饰非D.卑躬曲膝 尉为壮观 怨天尤人 罄竹难书19.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对象是( )A.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B.帝国主义 C.中国的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20.以下句子和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_。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 _。

6、 究竟怎样才可鼓励创新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A.在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名词是“创新” ,在报上也经常可以看到。B.“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报上也经常提到“创新” 。C.“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也经常可以看到。D.在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名词是“创新” ,报上也经常提到“创新” 。二、填空题(10题)21.麦琪的礼物是_(作家名)的_(体裁)杰作。22.岑参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_。23.梁启超,字_,号_。24. 小说风波情节的中心线索是_。作品中矛盾冲突也是由_引起的。25.论证一般可分为立论和_两类。26.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十二篇,十表,

7、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27. 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人。28. 在箱子岩中作者呼唤精神。29. 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第_和第_回。30. 散文集随想录的作者是。三、判断题(5题)31. 在报刘一丈书中,作者以略带夸张的漫画手法描绘了反面人物的言行举止。 ( )32.谏逐客书是李斯向秦王陈述意见的奏章。 ( )33. 白居易是盛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 )34. 风波是以七斤与赵七爷的矛盾冲突为中心线索描述事件的。 ( )35.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通过“杀霸陵尉”等情节表现了李广的性格弱点。 ( )四、文言文阅读(3题)36.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7.

8、3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五、现代文阅读(3题)39.(一)阅读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题: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时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乌龙潭一泓轻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

9、见。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镇上小商人想借重兴“香市”来榨取农民干瘪的袋里的钱,最后计划落空。这一结尾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40.七斤知道的“时事”是什么?这种时事是否迷信、荒诞?41. 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六、作文(1题)42. 右面是一幅题为三代人赶集的漫画,请你描述一下画面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在200字左右。参考答案1.D2.AA香市中写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时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与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形成对比3.C

10、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类比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属于类比论证方法。4.A5.A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作家,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但苏轼的风格变化多样,豪放与婉约兼收并蓄;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出“悲壮沉郁”的风格。6.B本题考查了作家作品相关内容。春水是冰心的诗集。此外,冰心还出版了诗集繁星、散 文和短篇小说舍集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等。7.C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出自鲁迅杂文集坟。8.A解析:水调歌头这首词由中秋赏月进而抒发人生感慨。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9.D10.C11.B12.D13.B14.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

11、,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15.C陆游的诗现存九千三百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16.17.B18.C19.A【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主要内容。 【应试指导】灯下漫笔是一篇以抨击旧社会、1日文明,即文中所说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为宗旨的著名杂文,它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20.C21.欧亨利,短篇小说22.千树万树梨花开23.卓如;任公24. 辫子事件,辫子25.驳论26.史记27.绍兴绍兴28. 赛龙舟29. 三十三回、三十四回30.巴金巴金31.Y

12、32.Y33.N34.N35.Y36.体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敢于为下层社会鸣不平的进步思想。37.38.用礼正定君臣的名分,用礼加深父子亲情,用礼使兄弟情谊和睦,用礼使夫妻感情和谐。用礼表明道义,用礼考察诚信,辨明过错,以仁爱为典范,讲求礼让,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39.这一结尾揭示了作品主题本身所蕴涵的悲剧性所在。结尾既形象地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经济萧条时期小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又暗示了振兴市镇的经济决不能靠敲诈和剥削已经破产的农民,而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40.七斤知道的“时事”,充其量不过是些迷信的传闻,这表明他还很愚昧,并不了解真正的国家大事。这种“时事”又是迷信、荒诞的。由七斤知道的“时事”的内容可知,这种“时事”只是一些荒诞、迷信的传闻、逸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事。41. 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它写的是辫子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的场面。作者用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暗示中国农村在辛亥革命后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风波的事件还会不断上演,从而深化作品要唤醒民众和揭示旧思想仍钳制着人们灵魂的启蒙与批判的主题。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