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上传人:人****画 文档编号:3512160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

2、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3)执策而临之 临:_(4)患其有小恶者 患: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_3、甲文运用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

3、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4分)_1、(4分)(1)有时,(2)同“饲 ,喂养(3)面对(4)担心2、(6分)(1)想与普通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哪里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这就是世上得不到(失去)贤能之士的原因。3、(2分)托物寓意 善求士4、(4分)命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得不到任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抱负与价值。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乙文参考译文: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说宁戚的坏话:“宁成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如果他真是一个

4、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因为一般人常是斤斤计较那些表面的、鸡毛蒜皮的缺点,而忽视他本质好的一面,如果听信了这些人吹毛求疵的话,那真正有才有德的人就得不到重用了。”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5、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日:“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3)安能空其郡邪 安:_(4)不为虚语矣 为:_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

6、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B.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C.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D.伯乐知马/遇其/人辄取之群/无留良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2)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_4、回答下列问题。(4分)(1)甲文中,说“天下无马”的人指什么人? _(2)乙文中画横线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是什么?_1、(4分)(1)等同,一样(2)才能、才干(3)怎么(4)算作,算是2、(3分)C3、(4分)(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 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2)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

7、,也不算是假话了。4、(4分)(1)指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决策者。(2)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乙文参考译文“伯乐一经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怎么能够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就无法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算是假话了。”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8、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

9、才美不外见 见:_(2)执策而临之 策:_(3)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_(4)来岁不改其性也 岁: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_3、甲文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乙文表现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2分)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1、(4分)(1)同“现”,表现(2)马鞭(3)发出香味(4)年2、(6分)(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3、(2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兰甚似乎君子4、(4分) 甲

10、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乙文参考译文: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11、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节选自责治通鉴唐纪八)注上:皇上,指唐太宗。 封德彝;唐代官员。 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正:只。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故虽有名马 故:_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 (4)岂借才于异代乎 岂:_2、请把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