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中华中学高二数学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命题p:?x∈R,sinx≤1,则( )A.¬p:?x0∈R,sinx0≥1 B.¬p:?x∈R,sinx≥1C.¬p:?x0∈R,sinx0>1 D.¬p:?x∈R,sinx>1参考答案:C考点:命题的否定.专题:简易逻辑.分析:利用“¬p”即可得出.解答:解:∵命题p:?x∈R,sinx≤1,∴¬p:?x0∈R,sinx0>1.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非命题”的意义,考查了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2. 已知定义在上的函数,则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A. B. C. D.参考答案:A3. 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则的取值范围是( )A.[-1,] B.[] C.[,+∞) D.[,1)参考答案:D4.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面α内有M(m,﹣2,1)和N(0,m,3)两点,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3,1,2),则m等于( )A.﹣2 B.2 C.3 D.﹣3参考答案:C【考点】平面的法向量.【分析】先求出=(﹣m,m+2,2),由题意得,从而利用=0,能求出m的值.【解答】解:∵平面α内有M(m,﹣2,1)和N(0,m,3)两点,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3,1,2),∴=(﹣m,m+2,2),由题意得,则=﹣3m+m+2+4=0,解得m=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实数值的求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向量垂直的性质的合理运用.5. 已知非零向量则△ABC为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非直角三角形C.非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参考答案:B6. 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点A,C∈α,点B,D∈β,且A,B,C,D?l,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 )A.当|CD|=2|AB|时,M,N不可能重合B.M,N可能重合,但此时直线AC与l不可能相交C.当直线AB,CD相交,且AC∥l时,BD可与l相交D.当直线AB,CD异面时,MN可能与l平行参考答案:B【考点】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析】对于A,当A,B,C,D四点共面且AC∥BD时,则M,N两点能重合;对于B,AC∥l,此时直线AC与直线l不可能相交;对于C,直线AC平行于l时,直线BD可以与l平行;对于D,当AB,CD是异面直线时,MN不可能与l平行.【解答】解:对于A,当|CD|=2|AB|时,若A,B,C,D四点共面且AC∥BD时,则M,N两点能重合.故A不对;对于B,若M,N两点可能重合,则AC∥BD,故AC∥l,此时直线AC与直线l不可能相交,故B对;对于C,当AB与CD相交,直线AC平行于l时,直线BD可以与l平行,故C不对;对于D,当AB,CD是异面直线时,MN不可能与l平行,故D不对.故选:B.7. 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BAC=90°,D、E、F分别是棱AB、BC、CP的中点,AB=AC=1,PA=2,则直线PA与平面D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 B. C. D.参考答案:C略8. 设复数z满足,则( )A. B. C. D. 2参考答案:C【详解】∵(1+i)z=2i,∴z===1+i.∴|z|==.故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复数的运算及复数的模.复数的常见考点有:复数的几何意义,z=a+bi(a,b∈R)与复平面上的点Z(a,b)、平面向量都可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O是坐标原点);复平面内,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虚轴上的点除原点外都表示纯虚数.涉及到共轭复数的概念,一般地,当两个复数的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复数z的共轭复数记作.9. 抛物线y2=4x的准线方程为( )A.x=2 B.x=﹣2 C.x=1 D.x=﹣1参考答案:D【考点】K8:抛物线的简单性质.【分析】利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2p=4,,可求抛物线的准线方程.【解答】解:抛物线y2=4x的焦点在x轴上,且,∴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x=﹣1.故选D.10. “”是“方程表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参考答案:B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在△ABC中,a=1,B=45°,S△ABC=2,则b= .参考答案:5【考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专题】计算题;转化思想;分析法;解三角形.【分析】由已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c的值,根据余弦定理即可求b的值.【解答】解:∵在△ABC中,a=1,B=45°,S△ABC=2=acsinB=,可得:ac=4,∴c=4,∴b===5.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属于基础题.12. 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BD∩AC=O,M是线段D1O上的动点,过点M作平面ACD1的垂线交平面A1B1C1D1于点N,则点N到点A距离的最小值为 .参考答案:【考点】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专题】计算题;转化思想;综合法;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分析】根据正方体的结构特征,可证,N在B1D1上,过N作NG⊥A1B1,交A1B1于G,设NG=x,利用勾股定理构造关于x的函数,求函数的最小值.【解答】解:∵平面ACD1⊥平面BDD1B1,又MN⊥平面ACD1,∴MN?平面BDD1B1,∴N∈B1D1,过N作NG⊥A1B1,交A1B1于G,将平面A1B1C1D1展开,如图:设NG=x,(0≤x≤1),∴AN===≥,当x=时,AN取最小值.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结构性质,考查了函数思想的应用,构造函数模型,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小值是解题的关键.13.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2﹣b2=bc,sinC=2sinB,则A= .参考答案:30°【考点】正弦定理.【专题】解三角形.【分析】已知sinC=2sinB利用正弦定理化简,代入第一个等式用b表示出a,再利用余弦定理列出关系式,将表示出的c与a代入求出cosA的值,即可确定出A的度数.【解答】解:将sinC=2sinB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得:c=2b,代入得a2﹣b2=bc=6b2,即a2=7b2,∴由余弦定理得:cosA===,∵A为三角形的内角,∴A=30°.故答案为:30°【点评】此题考查了正弦、余弦定理,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14. 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5. 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则 . 参考答案: 16. 命题“?x∈R,ax2﹣2ax+3>0恒成立”是真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参考答案: 0≤a<3【考点】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分析】若命题“?x∈R,ax2﹣2ax+3>0恒成立”是真命题,则a=0,或,解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答】解:若命题“?x∈R,ax2﹣2ax+3>0恒成立”是真命题,则a=0,或,解得:0≤a<3,故答案为:0≤a<3.17. 将二进制101 11(2) 化为十进制为 ;再将该数化为八进制数为 .参考答案:23(10),27(8).【考点】进位制.【分析】利用二进制数化为“十进制”的方法可得10111(2)=1×24+0×23+1×22+1×21+1×20=23,再利用“除8取余法”即可得出.【解答】解:二进制数10111(2)=1×24+0×23+1×22+1×21+1×20=23.23÷8=2…72÷8=0…2可得:23(10)=27(8)故答案为:23(10),27(8).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 已知函数.(Ⅰ)求函数的最小值; (Ⅱ)求证:;(Ⅲ)对于函数与定义域上的任意实数,若存在常数,使得和都成立,则称直线为函数与的“分界线”.设函数,,与是否存在“分界线”?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略19. 已知定点及椭圆,过点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Ⅰ)若线段中点的横坐标是,求直线的方程; (Ⅱ)在轴上是否存在点,使为常数?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解析:(Ⅰ)依题意,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的方程为,将代入, 消去整理得 …. 2分设 则 … 4分由线段中点的横坐标是, 得,解得,适合. …………5分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或 . ………. 6分(Ⅱ)假设在轴上存在点,使为常数.① 当直线与轴不垂直时,由(Ⅰ)知 所以 ………… 9分将代入,整理得 注意到是与无关的常数, 从而有, 此时 ② 当直线与轴垂直时,此时点的坐标分别为,当时, 亦有 综上,在轴上存在定点,使为常数 ………………13分 20. 已知,,.(1)求函数f(x)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取值;(2)在三角形ABC中角的对边A,B,C分别为a,b,c,若,,,求三角形ABC的面积.参考答案:(1)函数f(x)的最大值为2,此时.(2) .【分析】(1)化简可得:,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列方程可得:时, 取得最大值为,问题得解。
2)由可得:,由余弦定理可求得:,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得解详解】(1)由题可得:,化简得: ,当,即时,此时取得最大值为. (2)由得:,.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二倍角公式及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余弦定理,考查了方程思想、计算能力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属于中档题21. (本小题满分8分) 对甲、乙两名自行车赛手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大速度(m/s)的数据如下表.甲273830373531乙332938342836(1)画出茎叶图,由茎叶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分别求出甲、乙两名自行车赛手最大速度(m/s)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并判断选谁参加比赛更合适.参考答案:22. 已知圆C:x2+y2+2x﹣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