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能量代谢特点

上传人:喵** 文档编号:3510314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能量代谢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儿童能量代谢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儿童能量代谢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儿童能量代谢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儿童能量代谢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能量代谢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能量代谢特点(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能量代谢特点目录01能量代谢特点02宏量营养素03微量营养素04其他膳食成分05消化系统功能与营养关系(一)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代谢特点 儿童总能量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生长所需、活动消耗、排泄消耗5个方面。能量单位是:千卡(kcal),或以千焦耳(kJ)为单位,1kcal=4.184kJ,或1kJ=0.239kcal。1.1.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asal metabolism rate,BMRBMR)是指在恒温(一般为2226)条件下,餐后1012h,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的水平

2、用基础代谢率(BMR)来表示,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或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BMR与年龄、性别、环境温度、健康情况、肌肉组织多少、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一)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代谢特点2 2.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的热力作用 (thermic effect of food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TEF)也称食物热效应,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利用以及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TEF。TEF与食物成分

3、有关,蛋白质20%30%,碳水化合物5%10%,脂肪为2%4%。(一)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代谢特点3 3.活动消耗(活动消耗(for physical activityfor physical activity)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活动所需能量个体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儿童活动所需能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意义是可调节部分能量,如当能量摄入不足时儿童表现为活动减少,以此节省能量,保证机体基本功能和满足重要脏器的代谢。(一)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代谢特点4 4.排泄消耗(排泄消耗(for excretafor excreta)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

4、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5 5.生长所需(生长所需(for growthfor growth)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所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成正比,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青春期第2个生长高峰前均维持较低水平。(一)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代谢特点以上五部分能量的总和就是儿童能量的需要量。一般认为基础代谢占50%;排泄消耗占能量的10%;生长和运动占32%35%;食物热效应占7%8%。(一)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代谢特点(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1 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为供能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可与脂肪酸或蛋白质结合成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

5、,从而构成细胞和组织。细胞膜上的糖链(糖蛋白的一种)是细胞借以相互识别、黏着和抑制接触的特异性标志之一。碳水化合物无RNI,常以可提供能量的百分比表示适宜摄入量。2岁以上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产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保证充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提供合适比例的能量来源是重要的,如碳水化合物产能80%或40%都不利于健康。(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2 2.脂类脂类 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和固醇类)。脂类为机体的第二供能营养素。参与人体细胞的脂肪构成、提供必需脂肪酸、是脂溶性维生素的必要载体、增加食物的美味与饱足感、具有内分泌作用(瘦素、脂联素等)、胆固醇是合成胆汁

6、酸和类固醇激素的重要物质。(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亚油酸亚油酸 是n-6系的脂肪酸,可衍生多种n-6不饱和脂肪酸。食物中的亚油酸主要来源于玉米油、芝麻油、葵花子油、红花油等。亚油酸在体内可转变成-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C204,arachidonic acid,AA),故亚油酸是重要的脂肪酸。(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亚麻酸亚麻酸 主要来源于亚麻籽油、低芥酸菜子油、豆油。分为-亚麻酸和-亚麻酸,-亚麻酸为n-3脂肪酸,可衍生多种n-3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ocosa

7、hexaenoic acid,DHA)。(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3 3.蛋白质蛋白质 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是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机体细胞的物质基础,也是体液、酶和激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用于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的修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蛋白质也相对较多,新生儿期蛋白质需要量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3 3.蛋白质蛋白质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由20 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20种氨基酸中,其中9种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即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

8、酸(isoleucine)、缬氨酸(valine)、苏氨酸(threon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赖氨酸(lysine)和组氨酸(histidine),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3 3.蛋白质蛋白质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可以自身合成,不一定需要从食物中直接供给氨基酸。某些氨基酸在正常情况下能在体内合成,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由于合成能力有限或需要量增加,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变成必需氨基酸,即条件必需氨基酸。如半胱氨酸(cysteine)、酪氨酸(tyrosine)、

9、精氨酸(arginine)和牛磺酸(taurine)等为儿童期的条件必需氨基酸。(二)宏量营养素(二)宏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1 1.矿物质矿物质(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1 1.矿物质矿物质(1 1)常量元素常量元素 是指人体内含量大于体重0.01%的矿物质,包括钙、磷、镁、钠、氯、钾、硫等20余种必需的无机元素,占人体重量的4%5%。主要参与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骨骼、牙等硬组织大部分由钙、磷、镁组成,软组织含钾较多。在细胞外液中与蛋白质共同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流动、维持正常渗透压和水电解质平

10、衡。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参与酶的构成或激活酶的活性;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如钙离子。(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1 1.矿物质矿物质(2 2)微)微量元素量元素 体内含量极少,含量绝大多数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需通过食物摄入,是酶、维生素必需的活性因子。构成或参与激素的作用,如甲状腺素含有碘,胰岛素含有锌,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基因的调控和核酸代谢。与常量元素和宏量营养素共同作用。(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1 1.矿物质矿物质(2 2)微)微量元素量元素 当从饮食中摄入的量减少到某一低限值时,即可能导致某一种或某些重要生理功能的损伤的元素,称之为必需必需微量元素微量

11、元素(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8种),其中铁、碘、锌为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可能必需元素可能必需元素:锰、硅、硼、矾、镍5种。有潜在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氟、铅、镉、汞、砷、铝、锂、锡8种。(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2 2.维生素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并不构成机体结构成分,也不产生能量。虽然需要量不多,但因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故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2 2.维生素维生素(1 1)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12、易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中,不溶于水。维生素A、D、E、K。主要改变复合分子及细胞膜的结构,为高度分化组织的发育所必需。分子特异性不高,均有前体。需要随脂肪经淋巴系统吸收,吸收后可参与代谢,不能从尿中排出,极少量可随胆汁排出,故可大量储存在体内。脂溶性维生素排泄缓慢,缺乏时症状出现较迟,过量易致中毒。(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2 2.维生素维生素(2 2)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不溶于脂溶剂。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叶酸、泛酸、烟酸、胆碱、生物素。主要参与辅酶或辅基的形成,参与代谢的很多重要环节,特别是能量代谢环节。有高度的分子特异性,没有前体,化学组成除了碳、氢、氧以外,还有氮、

13、硫、钴等元素。在满足机体需要后,多余的部分可迅速从尿中排泄。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储存形式,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需每日供给。缺乏后迅速出现症状,过量一般不易发生中毒。(三)微量营养素(三)微量营养素 主要来自植物的细胞壁,为不被小肠酶消化的非淀粉多糖,包括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等。可减慢胃排空、延缓食物在小肠消化和吸收、保留微量营养素,降低肠道pH,刺激细菌的生长和发酵。有吸收结肠水分、软化大便、增加大便体积、促进肠蠕动等功能。在大肠被细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降解胆固醇,改善肝代谢,防止肠萎缩。(1 1)膳食纤维(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ieta

14、ry fiber)(四)其他膳食成分(四)其他膳食成分 为人体内的重要成分,机体所有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活动都必须要有水的参与才能完成。儿童体内含水量较成人多,如新生儿全身含水量约占体重的78%,1岁时占65%。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为150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kgd)。婴儿可从乳汁和其他食物中获取充足的水量,为减少胃肠负担,避免额外给婴儿过多的水或果汁。婴儿每日67次小便即提示水的摄入基本足够。(2 2)水)水(四)其他膳食成分(四)其他膳食成分(一)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一)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1.1.蛋白质的消化、

15、吸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胃蛋白酶可凝结乳类。胎儿34周时胃主细胞开始分泌胃蛋白酶,出生时活性低,3月龄活性逐渐增加,18月龄时达成人水平。出生后1周胰蛋白酶活性增加,1月龄达成人水平,故新生儿消化蛋白质能力较好。出生后几个月内婴儿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小肠上皮细胞渗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但也容易产生过敏或肠道感染。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的食物蛋白质应有一定限制。五五 消化系统功能与营养关系消化系统功能与营养关系2 2.脂肪的消化、吸收脂肪的消化、吸收 婴儿吸收脂肪的能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胎儿16周胰腺开始分泌胰脂酶,因需胆盐激活,新生儿期胰腺分泌胰脂酶极少,几乎无法测定,2岁后

16、达成人水平。出生后肠脂酶分泌不足。新生儿胃脂肪酶作用不依赖胆盐和辅助因子,具有保持胃内合适酸度、抗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胃脂肪酶有助胃内脂肪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胰腺功能不足,人乳的脂肪酶亦可部分补偿胰脂酶的不足。(一)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一)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3 3.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6月龄内的小婴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其次为蔗糖和少量淀粉;肠双糖酶是肠功能发育的标志;出生后肠乳糖酶维持较高活性,断乳后活性逐渐下降;3月龄内唾液腺淀粉酶活性低,3月龄后其活性逐渐增高,2岁达成人水平,46月龄婴儿开始分泌胰淀粉酶;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内消化淀粉能力较差,随淀粉酶的成熟消化淀粉能力逐渐提高;新生儿十二指肠小肠-淀粉酶活性低,但肠内葡萄糖化酶含量较高,约为成人的50%100%,可补偿淀粉酶不足。(一)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一)消化酶的成熟与三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二)进食技能发育(二)进食技能发育1.1.与进食技能发育有关的感知觉发育与进食技能发育有关的感知觉发育 嗅觉发育味觉发育触觉发育2 2.进食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儿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