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508169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中考历史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汇总(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一轮历史部编版中国古代史(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国古代史(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通过制作时间轴和政权更替示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3.通过史料研读,知道江南地区的开发,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意义。5.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知道祖冲之的数学 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学习目标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重点【阶段特征】中国: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政治方面: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经济方面:北人南迁,江

2、南地区得到开发。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交融。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传承发展,科技成就璀璨突出。世界:西方辉煌的古罗马文明因异族入侵而中断,安息被波斯帝 国所灭。【时空坐标】220年221年229年266年317年420年494年589年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蜀国建立魏国建立吴国建立西晋建立东晋建立南朝开始孝文帝改革隋朝统一【知识脉络】东汉魏吴蜀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宋梁齐西魏陈东魏北齐北周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北朝北朝南朝南朝隋统一全国【自学巩固】梳理基础知识壹【重点知识】考点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主要战役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历史意义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 曹操以少

3、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1.历史背景史背景2.形成过程魏蜀吴200年曹丕洛阳221年刘备成都222年孙权建业3.历史意史意义(1)政治上: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魏国修水利工程、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考点二 江南地区的开发1.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原因1.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 具。(主要原因)2.江南地区社会安定3.自然条件优越4.南北方劳动

4、人民的辛勤劳动表现农业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多种经营;手工业发展快速,制瓷、冶铁、造船等方面显著发展。商业建康是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影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江南地区的开江南地区的开发考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交融已成趋势。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3.措施:(1)迁都:494年,从平城迁到洛阳。(2)汉化政策: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 族通婚等。4.影响:(1)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

5、了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总结感悟】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对民族交融的认识。(1)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 交往的意识。拓展提升拓展提升【异同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拓展提升拓展提升相同点:(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的统一创造条件;(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不同点:(1)目的不同:商鞅变

6、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 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2)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 学习汉化政策,移风易俗。女史箴图考点四 科技文化成就数学: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农学:学: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法:法: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特点“飘若浮云,惊龙矫若”。绘画:画: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雕塑:雕塑:代表作为山西大同的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祖冲之齐

7、民要术兰亭集序云冈石窟【探究思考】落实核心素养贰史料实证史料实证研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 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 问题:(1)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课本,分析认为促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课本,分析这种变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解题思路】(1)材料一说明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材料二说明南朝时,南方农业产量提高,商业发展起来,经济得到了发展。(2)二

8、则材料共同说明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答案:(1)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主要原因: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3)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资治通鉴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9、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哪几项措施。(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解题思路】(1)材料一说明北魏孝文帝要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材料二说明孝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材料三说明孝文帝要求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2)三则材料都是共同作用是都起到了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答案:(1)措施:材料一: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材料二:说汉语;材

10、料三:改汉姓;(2)作用: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习题训练】对接中考走势叁1.(2018年山东)“(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核心素养考查:史料实证【解题思路】: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根据关键词“五经、史传百家、庄、老”等,结合所学解读其中涵义,可知这是孝文帝重视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故正确答案为A。2.(201

11、7山西)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有(B)汉字的演变与成熟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A.B.C.D.核心素养考查:史料实证【解题思路】: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依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了汉字字体的演变及人们书写工具的改进,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所以符合题意。3.(2019山西节选)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

12、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1)根据材料,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2分)核心素养考查:时空观念解析:本题通过制作示意图,考查学生三国鼎立局面及三国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处于北方黄河流域一带;蜀居西南四川一带;吴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即可明确政权正确方位。答案:(1)示例:(名称和方位全部答对得2分,其他酌情给分)魏蜀吴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背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概况:魏、蜀、吴原因表现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意义:促进民族交融科技文化数学:南朝祖冲之与周周率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书法: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影响雕塑: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