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

上传人:小萌新****ao 文档编号:3507555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六章 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诉n n 第一节第一节 诉及其构成要素诉及其构成要素n n一、诉的含义一、诉的含义n n请求说、制度说、手段说、行为说、声明说请求说、制度说、手段说、行为说、声明说n n特点:特点:n n1 1、诉以民事纠纷存在为前提、诉以民事纠纷存在为前提n n2 2、诉只能向法院提起、诉只能向法院提起n n3 3、诉只能由当事人提起、诉只能由当事人提起n n4 4、诉兼有程序和实体双重内涵、诉兼有程序和实体双重内涵n n二、诉的要素(三要素说)n n1、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n n2、诉讼标的:当事人双方争议并请求法院审判的民事法律关系n n3、诉讼理由:仅指案件事实,不包括法律依据n n三、诉的意

2、义n n1、决定案件能否被受理n n2、决定审判的对象和范围n n3、是判断重复起诉的依据n n4、是诉的变更、合并的依据n n5、决定判决既判力的范围n n 第二节第二节 诉的类型诉的类型n n一、给付之诉一、给付之诉n n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被告方履行一定给付义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被告方履行一定给付义务之诉。务之诉。n n二、确认之诉二、确认之诉n n确认之诉,是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的确认之诉,是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诉。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诉。n n三、形成之诉三、形成之诉n n形成之诉,也称变更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依形成之诉,也称变

3、更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依法改变或消灭自己与被告既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法改变或消灭自己与被告既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系的诉。n n 第三节第三节 诉的合并与变更诉的合并与变更n n一、诉的合并一、诉的合并n n1 1、含义:是指法院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之间有关联的、含义:是指法院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之间有关联的单一之诉合并到一个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和判决的制度。单一之诉合并到一个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和判决的制度。n n2 2、诉的合并条件、诉的合并条件n n(1 1)各个单一的诉在构成要素上具有关联性)各个单一的诉在构成要素上具有关联性n n(2 2)受理案件的法院至少对数个被合并之诉中的一个拥

4、)受理案件的法院至少对数个被合并之诉中的一个拥有管辖权有管辖权n n(3 3)合并的各诉在审判时必须适用同一种诉讼程序)合并的各诉在审判时必须适用同一种诉讼程序n n(4 4)合并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进行)合并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进行n n(5 5)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n n3 3、诉的合并类型、诉的合并类型n n(1 1)主观合并:又称诉的主体合并,指在同一案件中原告或者被告)主观合并:又称诉的主体合并,指在同一案件中原告或者被告为多数的情形。为多数的情形。n n(2 2)客观合并:是指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主张)客观合并:是指在同

5、一诉讼程序中,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主张两个以上诉讼标的的诉的合并。两个以上诉讼标的的诉的合并。n n包括:包括:n n单纯合并,又称普通合并、并列合并:多个相互独立的诉讼标的单纯合并,又称普通合并、并列合并:多个相互独立的诉讼标的n n预备合并,又称顺位合并、假定合并:同时提起主位之诉和备位之诉预备合并,又称顺位合并、假定合并:同时提起主位之诉和备位之诉n n选择合并,又称择一合并:提出诉讼目的相同的几个诉讼请求选择合并,又称择一合并:提出诉讼目的相同的几个诉讼请求n n重叠性合并:一个请求与在该请求有理由时才被认可的其他请求合并重叠性合并:一个请求与在该请求有理由时才被认可的其他请求合并的情形

6、的情形n n4 4、我国立法中关于诉的合并的规定、我国立法中关于诉的合并的规定n n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第126126条: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条: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n n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第5353条第条第1 1款: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款: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7、n n证据规定证据规定第第3434条第条第3 3款: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款: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n n民诉意见民诉意见第第184184条: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原条: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诉讼请求或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n n我国民事诉讼法,诉的合并

8、包括:我国民事诉讼法,诉的合并包括:n n(1 1)原告增加诉讼请求引起的合并)原告增加诉讼请求引起的合并n n(2 2)本诉与反诉的合并)本诉与反诉的合并n n(3 3)第三人之诉与本诉的合并)第三人之诉与本诉的合并n n(4 4)普通共同诉讼的合并)普通共同诉讼的合并n n二、诉的变更n n1、诉的变更的含义和意义n n诉的变更即诉的客观变更,是指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在不损害诉讼关系同一性前提下进行的诉讼标的或诉的理由的变更。n n允许诉的变更,既有利于一次性解决纠纷,又避免诉讼浪费。对于法院的公益立场而言,则有利于诉讼迅速、经济并且全部彻底的解决。n n2、诉的变更条件n n(1)诉的主体

9、不变n n(2)变更后的诉不属其他法院专属管辖n n(3)变更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n n(4)不会对诉讼程序造成显著迟延n n(5)请求基础不发生改变n n3 3、我国法律中关于诉的变更的规定、我国法律中关于诉的变更的规定n n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第5252条: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条: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n n证据规定证据规定第第3535条第条第1 1款: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款: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

10、致的,不受本规定第3434条规定的限制,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n n证据规定证据规定第第3434条第条第3 3款: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款: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n n运用诉的变更时应注意:运用诉的变更时应注意:n n(1 1)诉讼请求的变更不一定引起诉的变更)诉讼请求的变更不一定引起诉的变更n n(2 2)法院负有告知义务)法院负有告知义务n n 第四节第四节 诉的利益诉的利益n n一、诉的利益的本质一、诉的利益的本质n n诉的利益:

11、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诉的利益: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要运用民事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要运用民事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和实效性。n n关于诉的利益的本质的三种学说:关于诉的利益的本质的三种学说:n n国家利益说国家利益说n n当事人利益说当事人利益说n n国家和当事人利益说国家和当事人利益说n n二、诉的利益的功能二、诉的利益的功能n n1 1、诉的消极功能、诉的消极功能n n(1 1)诉的利益的机能主要在于限制原告之起诉,以免被告无端应诉)诉的利益的机能主要在于限制原告之起诉,以免被告无端应诉n n(2 2)通过强调原告谋求本案判

12、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来限制司法权作)通过强调原告谋求本案判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来限制司法权作用的范围,进而达到立足于国家利益的立场限制人们对诉讼制度这一用的范围,进而达到立足于国家利益的立场限制人们对诉讼制度这一有限公共资源的利用的目的有限公共资源的利用的目的n n2、诉的积极功能n n(1)保障当事人接受裁判的权利,防止法院推诿民事裁判义务的承担,避免起诉难和受理难的现象n n(2)促进新的民事权利的形成n n三、诉的利益的衡量n n作为规范出发型诉讼,衡量一个请求有无诉的利益,首要标准就是现行法律。该起诉案件争议的权利义务,是否已纳入民事实体法律调整的范围。n n对于形成中的权利,主要通过法官自由裁量确定其是否有诉的利益。n n四、诉的利益对民事诉讼相关制度的影响n n1、诉的利益与当事人范围扩张n n以诉的利益作为适格当事人的衡量标准为当事人适格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n n2、对立案制度的影响n n诉的利益在我国现阶段发挥的主要是消极功能,积极功能受到抑制。在立案制度中适当推进诉的利益的积极功能十分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