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3505453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思想品德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收获说课稿 秋天的收获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其次单元主题二秋天的收获。 一.说教材 秋天的收获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其次单元“金色的秋天。本单元总体目标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了解出行安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乐于帮助别人,尊敬老人。发展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观测、探究大自然的兴趣。秋天的收获是本单元的其次个主题,主要以“收获的季节、“小小丰收会两个环节来具体介绍秋天的收获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心情。其中“

2、收获的季节旨在引发孩子们去观测自己生活的地方,秋天收获些什么,欣赏丰收的景象,并实际参与一些秋收活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的情感。“小小丰收会主要是引导大家搜集当地秋天收获的东西,举办丰收会,从而观测了解当地秋天的主要土特产。在搜集展品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加深对自己家乡主要物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各种感观,观测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2)能力目标:加强劳动意识和技能,发展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3)情感目标:观测并参与

3、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乐意与别人共享开心。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的丰收,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热爱秋天,热爱、尊敬付出劳动带来丰收的人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内化为品德,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准备 要想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结合看电视或随家长去郊游、采摘等,了解秋天的收获;搜集一些珍惜粮食的诗歌或

4、谚语;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和做水果拼盘的工具。我则准备了有关秋天收获的场面,农民劳作的场面等视频资料的CAI课件。 五.说教法 制定了教学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后,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适合的教法和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别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活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选择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从课程性质和儿童特性而决定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活动,所以我设计的基本教法是重视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各种活动。而且深入

5、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测能力,因此在各种活动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过儿童的观测、搜集资料、探讨合作、亲身经历体验、动手操作从中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他们知道本课是生活的再现,继而热爱生活。这些生活知识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是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出来的,不是由教师硬性的传授给他们的。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根据这些理念,所以我预设了上述基本教法。 六.说学法 关于学法,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好多状况下,

6、教法与学法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表达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测力等等,并在教学 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课内容,我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以下流程:儿歌引入,共享收获动口动手,展示收获了解种植过程,珍惜收获。由共享收获而酝酿情绪,由展示收获而抒发感情,由珍惜收获而内化品德。现在就具体地来说一说每一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儿歌引入,共享收获。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兴趣是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上课伊始,我先用一首称

7、赞秋天的儿歌导入: 秋天到,秋天到,农民伯伯秋收忙。收来苹果红,收来香蕉香,收来稻子黄,收来串串葡萄亮。秋天像个魔术师,变出果粮香又香。 这首儿歌节奏显明,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用它导入可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趣,为“共享收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时我自然而然的延续儿歌提问:“秋天这位魔术师让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些什么?由此引入“共享收获的活动。一问激起千层浪,有了课前观测的铺垫,此时的课堂就会成为同学们自我发表的天地,同学们将自己观测、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状况和感受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譬如: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里,编排节目,模仿果树和采摘者,表演采摘时的喜悦,用

8、照片介绍自己加入采摘或去郊游的感受,这时我再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在热心洋溢的音乐声中,课件将同学们带入了真实的生活世界,面对此情此景,同学们情绪高涨。 活动二:动口动手,展示收获 看着课件上的丰收景象,同学们自然地想到了抽屉里自己准备的收获物,于是“小小丰收会正式拉开了帷幕。整个丰收会我把它分为几个小活动:首先是“说一说,请每个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带来的收获物的名称、特点等,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达,反季节蔬菜、水果好多,为了更好的落实认知目标“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我特意安排了其次个小活动“辨一辨,通过课件辨析哪些是秋天收获的果实,把它请进丰收会,这种方式形象直观、明

9、白易懂。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我安排的第三个小活动是“分一分。请学生看画面,丰收展就要开始了,收获物太多了,不能全堆在一起,咱们给它们分分类吧。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来把收获物放到不同的地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各不一致,自然分类的标准也不尽一致:按颜色、大小、外形、软硬、光滑粗糙分类,总之无论他们如何分,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并选取其中一种对比有代表性的分法(譬如按粮食类、水果类、干果类、蔬菜类),用卡片标出摆放地点,让学生先判断自己所带收获物的“家应当在哪,然后摆放在相应位置。第四个活动是“转一转。让学生们分组参观丰收展,在展会上转

10、一转,感知各种收获物的外形、颜色、气味等,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猛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摸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待体会创造的开心。因此我在丰收展后又安排了一个做水果拼盘的活动。小组合作,洗净手和水果后,削皮切块或去壳,每组做一个水果拼盘,比一比谁的拼盘有创意,水果色调搭配得当,这一举有三得,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直白式的说教,收效甚微,不如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他们品尝着各自满意的作品时,热爱秋天之情也将伴随着香甜的水果味从口里沁入到心中。 活动三:了解种植过程,珍惜收获 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

11、,一般很难理解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那么如何完全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的条框,追求德育无痕。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对品德教学实施无痕教育呢?教师必需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要擅长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抓住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加强实践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小组的水果拼盘确定没有吃完,以此为教育契机,问问同学们没有吃完怎么办,将关注点引导到“丰收果实是怎么得来的这个问题上,并同时出示教材中儿歌的前半部分,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活动三。在学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农民种植收获物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

12、苦,这时再补充出示儿歌的后半部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为了及时稳定学生刚刚生发的情感,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爱 惜粮食的诗歌和谚语,譬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锄禾等。最终让整节课在锄禾的朗读声中终止。相信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这样既落实了德育教学内容,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收获点明白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学会共享,又要懂得珍惜。 总之,这节课以活动为主,这些活动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在活动中把握知识,培养情感,内化品德。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