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11 实验探究题

上传人:厚*** 文档编号:35013225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专题11 实验探究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物理)专题11 实验探究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专题11 实验探究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专题11 实验探究题(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1 实验探究题分类1 光学、热学实验实验1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如图,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E,F是两个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以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是 (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得到了如表的数据:小明实验过程中,漏记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 ,分析数据可知,反

2、射角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 (选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 (4)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5)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6)另一小组的同学利用同样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经检查三次测量数据都准确,但规律不对,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7)另一小组的同学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答: 。原因: 。实验2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图1 图2 图3(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应选 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 ;实验中为了测量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还需要的器材是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3)如图,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像的位置在 (A、B、C、D),在该位置放一光屏,屏上 (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4)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此时成两个像对应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前后两个面的距离

4、,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 mm。(5)如图,小丁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6)小丁同学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镜后的蜡烛,都无法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7)若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3cm的位置,则蜡烛B离玻璃板 cm,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观察到的像将 (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且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8)本实验应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9)在白天照镜子的时候,为了更清楚的看清楚自己的脸,应该镜子面对窗户还是脸面对窗户?为什么?答: 。 ;(10)

5、图2是小丁本人,小丁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图3中的 (填序号)。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甲 乙 丙 丁(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说明此时烛焰处于透镜主光轴的 方(上/下);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调整后,光屏上恰好得到倒立等大的像,此时光屏和蜡烛之间的距离是 cm;(3)如图乙所示,此时人眼应该在 (选填“A”或“B”或“C”)处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4)接着该小组同学调节光屏如图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6、(选填“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测焦距”)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5)保持图丙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6)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变短,光屏上的像会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 ;(7)如图丙,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以后,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清晰的像;(8)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 )A.会有指尖的像 B.会出现指尖

7、的影子 C.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9)撤去蜡烛,调节光屏,发现在光屏上出现了窗外远处彩灯的像,则此时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 )A.一倍焦以内 B.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 C.二倍焦距以外(10)透镜位置不变,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放在离凸透镜12cm的地方,第10页 共28页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 (请填序号)(11)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透镜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近视/远视);实验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4.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刚开始加入100g冰。 甲

8、乙 丙(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2)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在第3min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 min。物质在第3min具有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第5min具有的内能;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 倍(被加热物质的质量和吸、放热功率不变)。该物质在 段(选填“AB

9、”或“CD”)吸热能力更强,由此可知,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 有关;(4)在加热过程中,杯口上方出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填一物态变化)而成的;(5)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加热,试管中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6)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 (选镇“能”或“不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7)某同学实验后,重新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则两次图像的差异是因为该同学在实验中 ;(8)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 J的热量,冰的比热容为 J/(kg)(

10、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实验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甲 乙 丙 丁(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填“A”或“B”),实验甲图中错误操作是 ;(2)改正实验装置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示数为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6989999 99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若温度计测量无误,说明此时大气压值 (填“”、“”或“”)一个标准大气压

11、;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乙中的图 (填“C”或“D”);小明将火调小,水仍在沸腾,小明又把火调得更小一些,这时虽还在加热,水不再沸腾了,你觉得不沸腾的原因是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小明停止加热后,水还在继续沸腾,这是因为 ,过了一会儿,水停止沸腾,说明 。(4)小明、小华与小红在同一小组做实验,小明与小华分工合作,小明计时,小华读温度并记录数据,小红独自计时、读取温度并记录数据。他们同时按下秒表并且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将小红和小华所测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发现小红的图象在小华的左侧,则原因在于小红的

12、读数比小华 (填“早”或“迟”)。(5)在评估交流时,有同学提出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种节省实验时间的办法 。(6)小明想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是否存在差异。他的实验设想是选取 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放在相同的烧杯里,用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食用油均未沸腾)如图己,通过比较 来判断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实验6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小华用两个相同的容器(图中用虚线框表示)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装置加热.(1)从实验效果考虑,本实验选择_(选填“烧杯”或“易拉罐”)作为盛放液体的容器较好,实验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_.(2)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_(选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比较.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_(选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