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350072385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的习惯,能初步读诗歌意象蕴含的丰富含义。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学习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尝试诗歌鉴赏实践;学习和培养

2、本文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方式。重要的概念及观点;理解梁思成的建筑文化思想,体会传承重要性。01了解作家 把脉文章学生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人物及人物评价,预测文章内容。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谢冕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

3、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02厘定文体 把握特征 学生活动2了解文体,初步把握文章特点。课下注释: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随笔: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百度百科说“木叶”:说说关于“木叶”的道理。03提

4、取概念 明确对象学生活动3通读文章,借助支架,找出文中重要的概念,结合具体诗句,给概念释义。知识支架概念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刻洞察,是理论思维的精准提炼,可以从普遍的意义上去描述和揭露事物,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例: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等概念。树(叶)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

5、生气勃勃。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6.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

6、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7.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落叶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3.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译文:太阳落山,微

7、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木叶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

8、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落木1.无边落木

9、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3.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概念释义:“树叶”:春夏之交,饱含水

10、分,颜色鲜艳,繁密茂盛。“落叶”:入秋时分,纷乱飘落,枝头繁多,深黄湿润。“木叶”:清秋时节,窸窣飘零,微黄干燥,疏密交织。“落木”:深秋之时,非常干燥,树叶落尽,空阔舒朗。学生活动4速读文章,比较四个概念的不同点,思考:作者阐述四个概念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观点:“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学生活动5跳读文章,提取概念,思考: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作者是如何解释的?“木”作为意象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解释: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

11、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木”的暗示性:暗示形状、质感、色彩,甚至声音、动作-暗示树干、木质、落叶、干燥、微黄、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04还原过程 提升思维学生活动6研读文本,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本分析。明确:林庚先生善于用疑问句来引导发现、思考、探索问题。例:1、“木叶”是什么呢?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

12、少看见用“树叶”呢?3、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4、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5、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6、宁可省去“叶”也不肯放弃“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7、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8、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9、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10、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11、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12、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13、而“树”呢?12、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学生活动七:请结合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并思考林庚先

13、生的探究过程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本文创作思路:发现问题(1-3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总结句)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分析问题(4-6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第6段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总结全文(第7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14、相隔千里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列举现象提出概念,列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作者探索过程:抓住现象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断追问可以推进思考,形成研究的支架;质疑反思让事理说明更清晰严谨。体现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05延读文本 课外探究学生活动7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下列意象的艺术特点。(1)下列诗句中“柳”是怎样产生暗示的?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2.灞岸晴来送别频,

15、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2)在诗歌语言中“船”与“舟”有哪些不同的暗示性。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居易“移船相近邀相见”(3)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词中,你读出了哪些暗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业布置】1.积累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