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设备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及特点研究围绕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弃风弃光率近零的目标,完善调度机制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完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国家标准和清洁能源定价机制,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体系将分布式新能源纳入电力和供热规划以及国家新一轮配网改造计划,促进源—网—用协调发展,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直供与无障碍入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制定相关标准,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制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一、 锂电设备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及特点目前,全球锂电设备市场主要参与者以中、日、韩三国锂电设备生产企业为主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和韩国凭借锂电池产业先发优势及技术积累,出现一批高稳定性、高精密度和高自动化程度的优质锂电设备企业,如日本CKD(主营卷绕机)、日本平野(主营涂布机)、韩国PNT(主营涂布机、碾压机、分切机等)、韩国CIS(主营涂布机、碾压机、分切机等)等。
但是,受当地下游终端市场需求较小影响,日韩锂电设备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产能较小中国锂电池及锂电设备行业起步晚于日韩,但近年来,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快速发展,推动上游锂电池及锂电设备行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锂电设备企业已具备与日韩企业竞争的技术实力,且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广阔的终端市场,在经营规模方面,中国锂电设备企业远超日韩企业,成为行业内的主要力量从技术特点来看,锂电池制作工艺复杂,涉及设备较多,不同设备技术难点有所差异除先导智能等行业龙头企业能够针对不同工序开发对应设备外,行业内锂电设备企业大多结合自身技术储备情况,深耕具有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进行差异化竞争,不断巩固和提升市场地位二、 主要原则(一)坚持供给创新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的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生态环境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二)坚持需求引领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要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三)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四)坚持人才兴业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资源要针对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问题,加快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和体制创新,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五)坚持开放融合开放融合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应用,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六)发展目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一)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细化完善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二)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需求,加强新材料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加快制定重点新材料标准,推动修订老旧标准,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加强前沿新材料标准预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标准。
加快新材料标准体系国际化进程,推动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三)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推动稀土、钨钼、钒钛、锂、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加强专用工艺和技术研发,推进共伴生矿资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矿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资源新材料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各环节,推广应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设备与工艺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等新材料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四、 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一)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测试验证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三)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全面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多轴、多通道、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开展首台套装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质量与可靠性四)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
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交通设备、文化创意、个性化制造等领域大力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五、 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一)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适应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等趋势,加强内容和技术装备协同创新,在内容生产技术领域紧跟世界潮流,在消费服务装备领域建立国际领先优势,鼓励深度应用相关领域最新创新成果提升创作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空间和情感感知等基础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
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创作、网络协同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增强传播服务技术装备水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配套装备和平台,开拓消费新领域大力研发数字艺术呈现技术,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应用水平,支持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研究制定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关键标准,推动自主标准国际化,完善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二)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通过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促进融合创新提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文化遗产地建设,创新交互体验应用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强化高新技术支撑文化产品创作的力度,提高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原创水平,加快出版发行、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