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82506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涤纶面料产业发展策略开发电磁屏蔽和吸收、飞艇蒙皮、飞船充气返回舱、缓冲气囊用柔性纺织复合材料。研发具有多波段兼容、自适应环境、动态变形等性能的伪装材料。一、 涤纶面料行业概况(一)涤纶面料介绍涤纶面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化纤服装面料,其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因此适合做外套服装、各类箱包和帐篷等户外用品,广泛的应用于纺织行业中纺织服装业、家纺业和产业用纺织业等细分子行业。(二)涤纶面料需求状况及发展前景涤纶面料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下游的纺织服装业、家纺业和产业用纺织品业对涤纶面料等产品的需求提升。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奠定

2、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及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纺织服装、服饰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82340亿元,利润总额7678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企业单位共有12,653家,较上年同期减少647家,而随着服装产业竞争格局加剧,优胜劣汰的行业生存环境反而促使优质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经营效率,整个行业得以维持健康稳定发展。纵观服装行业发展历程,其在过去十几年间能够维持快速发展的趋势,主要因素在于我国各个地区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能够集中区域资源优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联盟,以此扩大行业比较优势,提高

3、国际竞争力。从产业分布区域来看,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我国服装加工生产的主要区域,出现这种产业发展布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相比于内陆地区,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基础强劲,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人口,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沿海地区陆路和水路交通都较为发达,港口设施完善为服装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则是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以棉、麻、毛、丝为主的服装原材料呈现出供应产量大、区域集中的特征。化纤产量的迅速增长亦为纺织服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原料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集中,叠加人口红利优势、交通设施完善等因素,我

4、国服装行业在过去十年外需增长强劲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主的涵盖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出口贸易一体的产业集群。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及进程的加快、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均有利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8,322元增长至24,100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9%,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始终高于55%。目前,服装行业占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近50%,伴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高品质时尚服装需求的增长,我国居民将更加注重个人的着装消费,服装市场的总体规模也将稳步提升。自2001年

5、我国加入WTO以来,纺织服装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二十余年间,随着行业出口配额制度的逐步取消,服装出口拥有了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凭借我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供应上的优势,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得以提高。2001年-2021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由36562亿美元增长至1,7026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00%。相比加入WTO初期的出口规模,现阶段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规模较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美国、欧洲和日本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根据东方财

6、富choice的数据统计,2016年-2019年,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行业景气指数总体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景气指数下降至754,随后逐步上升,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行业景气指数达到1313,随后略有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家纺行业作为纺织三大终端产业之一,是传统民生产业,在拉动内需增长、促进就业、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口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占比不断提升,家纺消费中出现注重品牌和质量、重视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特征。此外,随着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客群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升级趋势加速,中高端

7、家纺市场前景广阔,根据中国家纺协会数据统计,中国家纺市场规模2016年-2021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64%,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3,102亿元。随着农业、汽车、交通、航空、建材、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逐渐成为我国纺织业新的增长点。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国内散发疫情、洪涝灾害和限产限电等因素叠加冲击下,特别是受2020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影响,2021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3%,但两年平均仍增长139%。2022年1-6月,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68%,利润率4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涤纶面料产品下游行业纺织服装业、家纺业、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涤纶面料产品的需求量,未来涤纶面料市场容量较大。二、 纺织行业特有经营模式我国涤纶面料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包括两种,分别为单环节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前者主要从事涤纶面料单个环节的生产经营,如化纤供应商、坯布供应商、印染布企业、面料贸易商;后者则建立了从纺丝、织造到染色、后整理完整的产业链,从事一体化的生产经营,能够提供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涤纶长丝、涤纶面料(坯布)及涤纶面料(成品)在内的所有产

9、品。我国无缝成衣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包括三种,分别为OEM模式、ODM模式和OBM模式。OEM模式是指一种代工生产方式,依据品牌商提供的产品样式生产制造产品,并销售给品牌商的业务模式;ODM模式是指制造厂商除了制造加工外,增加了设计环节,承担部分设计任务,生产制造产品并销售给品牌商的业务模式;OBM模式是指制造商拥有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产品,并自主制造产品,拥有完整业务链的业务模式。我国染整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包括两种,分别为自营模式和受托加工模式。自营模式的企业一般自行生产或购买坯布,针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对坯布进行印染处理后,将成品面料销售给客户,在该种模式下,印染仅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价

10、值最终在成品面料中体现;受托加工模式下的企业仅提供染整加工服务,由委托方(客户)提供坯布,印染企业按其要求对坯布进行染整处理并收取相应的印染加工费用。我国涤纶长丝企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以PTA和MEG为生产原料,生产包括涤纶POY、涤纶FDY、涤纶DTY、涤纶复合丝在内的全系列涤纶长丝产品;第二类则是以涤纶POY为原材料,经加弹生产出涤纶DTY。三、 医疗健康用纺织品(一)医疗用纺织品推动疝气补片、可吸收缝合线、人造血管、血液透析材料的临床试验和示范应用,加快止血、抗菌等功能性医用纺织材料研发应用,加强可降解材料、一体编织覆膜支架等产品研发攻关。(二)健康卫生用纺织品加快成人失禁

11、、防褥疮、康复用纺织品的应用推广,提升产品易护理、易清洁、抗菌抑菌等性能,加快智能可穿戴纺织品、健康监测纺织品研发应用。四、 纺织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从世界竞争格局来看,受劳动力成本和制造业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化纤纺织行业产能已经完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梯度转移。在产量方面,我国继超越日本、韩国后,已跃居为第一大生产国,同时在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正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以及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加剧,纺织行业产业链呈现出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但与东南亚地区的纺织企业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在产业链配套、劳动力素质、产品质量等方面仍然具

12、有一定优势,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业加工国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国内纺织行业市场化竞争较为充分,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部分企业在研发创新、技术改造、环保投资、设备升级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新型生产设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及附加值,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及市场影响力。同时,我国化纤纺织产业集聚效用凸显,形成了以浙江、江苏以及福建等为主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地区。浙江和江苏两省都具有规模较大的化纤纺丝、织造及面料印染后整理生产能力。五、 高品质非织造布(一)纺粘和熔喷非织造布开发超低克重、高均匀、双组分、细旦纺粘非织

13、造布。开发口罩用高性能熔喷非织造布,开发熔喷与其他工艺复合产品,拓展熔喷非织造布在保暖材料、擦拭制品中的应用。推广聚酯熔体直纺纺粘非织造布技术。(二)闪蒸法非织造布加强对闪蒸纺丝成布工艺技术攻关,实现年产3000吨级闪蒸非织造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动在医疗包装、防护用品、印刷品等产品中的应用。(三)静电纺非织造布优化静电纺丝设备及工艺,开发高固含量(30%)纺丝溶液,实现静电纺丝非织造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动在个体防护用品、保暖隔热材料、防水透湿材料、电池隔膜等产品中的应用。(四)环境友好非织造布发展全棉水刺非织造布和可冲散非织造布,实现熔喷木浆非织造布、木浆水刺非织造布技术装备产业化。研发推广聚乳酸

14、、生物聚酯纺熔非织造布、纯水减量海岛纤维非织造布。六、 纺织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一)纺织行业上下游行业情况化纤纺织行业的上游包括化学纤维制造行业(以涤纶为主,少量的锦纶、氨纶等)、辅料(染料、助剂等)制造行业以及能源供应行业。对于行业下游,由于纺织产品有半成品、成品等不同类别,因而市场销售渠道也各有差异,有些纺织产品面向终端产品的生产厂商(如涤纶面料等),有些则面向服装品牌商、渠道商(如无缝成衣等),因此行业下游主要为终端产品制造业与服装销售业。(二)上下游行业发展对纺织行业的影响(1)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化纤纺织行业原材料主要是涤纶长丝(主要为POY、FDY、DTY等),

15、因此涤纶纤维的供给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化纤纺织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从成本构成来看,涤纶长丝价格的波动对产业链下游纺织企业的盈利水平有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纺织产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涤纶价格上升将导致行业的利润率下降,反之则会导致行业利润率上升。对纺织生产企业来说,涤纶长丝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如果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定价权,在售价既定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将不得不在微利情况下生产,甚至会出现亏本生产的情形;第二,在涤纶长丝价格上升情况下,采购成本的上升将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从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随着化学纤维材料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功能性纤维不断涌现,

16、给纺织生产企业开发附加值较高的功能性产品提供了便利。无缝成衣制造是从纤维直接到成衣的生产过程,纤维的技术特性和应用性功能一定程度决定了无缝服装的性能、质量和功能。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品质及功能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纺织企业对产品创新的不断追求,将促使上游化学纤维行业创造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新材料。(三)纺织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行业产品涤纶面料的下游为服装、家纺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无缝成衣的下游为服装销售业。从下游的服装、家纺制造行业对涤纶面料的影响来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纺织品在满足消费者基本实用性、经济性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其对品质、品牌价值、情感认同的追求,服装、家纺消费呈现出高端化、体验化等新的消费特征。化纤面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设计其功能性,结合差别化纤维材料和染料助剂的应用,可赋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