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82235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轨道交通车辆部件产业工作汇报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9%,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8%,常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4亿千瓦、28亿千瓦、25亿千瓦、0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是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加快能源系统调整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 我国复合材料行业面临的问题国产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工艺的应用比例较低,主要局限于航空和航天等高端领域,民用复合材料仍以传统的手糊或

2、手工铺贴成型为主,与国外的自动化制造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复合材料制造关键装备技术水平薄弱,以进口引进为主、仿制为辅,部分装备如热熔预浸机、缠绕机、热压罐、热压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设备、预浸料自动拉挤设备的研制虽取得一定突破,但在科研和生产中对进口装备的依赖程度仍较高。我国复合材料的结构件设计以跟踪替代应用为主,自主设计应用能力较弱。例如,根据国外的实际应用统计,主承力结构使用T3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减重效率可达25%,而我国减重效率则相对较低,多数不到20%。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风力发电和汽车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3、尚未破局,复合材料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例如,我国研制的ARJ21支线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约为2%,正在研制的C919中型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约为10%,而国外最新研制的波音787、空中客车A350等大型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则达到50%以上。二、 我国复合材料产业相关基础材料行业发展概况(一)增强材料行业概况1、国内玻璃纤维供应充足,技术成熟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我国的玻璃纤维生产技术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势头良好,市场供应充足。2010年至2021年,我国玻璃纤维产量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844%。2021年,国内玻璃纤维纱总产量达624万吨,同比增长1534%,增幅巨大,主要

4、原因系:一方面,双碳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风电、建筑节能等领域需求持续发力;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导致海外产能受限,外贸出口重回上升通道。2、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增长较快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生产中的使用量仅次于玻璃纤维。碳纤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产量及市场占有率较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为62,379吨,同比增长277%,其中,进口量33,129吨(占总需求531%,进口量较2020增长92%),国产纤维供应量为29,250吨(占总需求的469%,供应量较2020年增长581%)。

5、在国内碳纤维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的环境下,国产碳纤维供应量增长速度相比进口碳纤维供应量增长速度较快,未来国产碳纤维有望替代进口碳纤维,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中国碳纤维需求超高增长的主要驱动者是风电叶片市场:2021年风电消耗22,500吨碳纤维,对比2020年的20,000吨,增长率为125%。2018年我国风电行业使用的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2019年用于风电的国产碳纤维约有1,000吨,预期未来风电叶片用量的快速增长将给国内碳纤维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我国树脂基体材料产业链较完整,市场供应充足用于复合材料生产的树脂包括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两大类。其中热固性树脂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环

6、氧树脂、酚醛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主要包括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和聚砜等。近年来,我国合成树脂行业规模和技术不断进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根据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杂志披露,2020年,我国合成树脂产量达7,938万吨左右,我国合成树脂产能占全球总量的376%;消费量预计达10,457万吨,同比增长605%。十三五以来,我国合成树脂产业链不断延伸,自给率大幅提高,从部分依赖进口转变为绝大部分国产化,某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随着现代煤化工迅猛发展,实现了合成树脂原料多元化,合成树脂产品正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发展,通用树脂向专用树脂发展。三

7、、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系,探索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机制,促进协调运行。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供需

8、双向互动,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二)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结构,推动电网之间柔性可控互联,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提升电网适应新能源的动态稳定水平。科学推进新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稳步推广柔性直流输电,优化输电曲线和价格机制,加强送受端电网协同调峰运行,提高全网消纳新能源能力。(三)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提高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水平,完善并网标准体系

9、,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场站。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推进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发展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推动气电、太阳能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融合发展、联合运行。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优化电源侧多能互补调度运行方式,充分挖掘电源调峰潜力。力争到2025年,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超过2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容量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四)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

10、,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优化布局电网侧储能,发挥储能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鼓励电动汽车、不间断电源等用户侧储能参与系统调峰调频。拓宽储能应用场景,推动电化学储能、梯级电站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多元化应用,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五)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的弹性。引导大工业负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等

11、电价敏感型高载能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发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功能。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5%,其中华东、华中、南方等地区达到最大负荷的5%左右。四、 风力发电行业分析由于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品具有多种优越特性,因此,以高分子复合材料生产的各类基础部件被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下游应用行业的景气度与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容量和行业景气程度息息相关。(一)全球风电行业发展概况根据GWEC发布的GlobalWindReport

12、2022,截至2021年末,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837GW,2021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936GW。2001年至2021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86%,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26%。根据GWEC发布的GlobalWindReport2022,2021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51%;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40%。根据GWEC预测,2022年到2026年,全球风电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预计为66%;但GWEC指出,虽然目前风电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的风电装机容量增速仍难以满足国际能源署提出的在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目标;据GWEC测算,未来

13、10年全球风电装机需要以目前三倍的速度增加,才能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避免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不利影响。(二)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概况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陆上和海上风电均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近年来,在政府部门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风电产业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风电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3107GW增加到2021年的32848GW,复合增长率高达2391%。202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大幅上升,同比增长17844%,主要原因系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了风电补贴退出的最后期限。该通知指出,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

14、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虽然2021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受到2020年抢装潮的影响有所回落,但是2021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依然高达4757GW,相比2019年2574GW增长8481%。说明即使在陆上风电补贴完全取消的情况下,风电产业链由于技术进步、成本管控等因素导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在此影响下,2021年的装机量相比抢装潮的前一年2019年依然有较高的增速。目前我国风电建设仍以陆上风电为主,但是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优势,海上风电发展迅速且潜力

15、巨大。受补贴退坡导致的海上风电抢装潮影响,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量169GW,同比增长45229%,至年底全国累计海风装机容量约为26GW,同比增长178%。(三)回顾国内风电行业发展历程,驱动复合材料行业周期循环的因素已基本经消退回顾我国风电产业过去十几年发展历程,弃风率变动与电价补贴退坡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风电行业以往呈典型的周期性波动:其一,弃风率抬头时,直接降低项目利用小时数,拉高运营商度电成本,压低风电项目经济性,项目投资热情随之降低,反之亦然;其二,在我国此前的风电电价政策中,风电项目的上网电价与项目的核准时间、并网时间直接相关,而过往上网电价为逐年退坡态势,运营商为实现

16、经济效益最大化,会在各退坡政策节点到来前加快项目投资进度,此时风电下游需求景气度提升,而在上网电价下调后的初期,投资者开发风电项目的热情会受到一定的抑制,行业景气度下滑。不稳定等问题,弃风限电问题开始浮现,2012年全国弃风率达到顶点,风电装机增量增长停滞;此后弃风限电问题缓解,至2014年弃风率下探至8%的低点,下游需求景气周期又被开启,新增装机容量在2015年达到阶段性顶峰;又如:2016年弃风限电情况重新浮现,压低业主投资意愿。此后,伴随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政策的出台,风电消纳问题得到保障,弃风率快速下降;三北地区的弃风率也快速下降,带来区域装机上限解禁;叠加2020年底新的一轮陆上风电电价补贴退坡的影响,多重因素共同带动风电装机需求进入新的一轮景气周期,并于2020年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