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82193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与旅游项目设计与咨询产业可行性分析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一、 建筑设计行业行业发展态势(一)建筑设计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Wind数据显示,2010-2021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CR30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1649%增长至4235%,年复合增长率达8

2、95%,在政策调控及行业步入稳定发展期的背景下,国内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呈显著上升态势。国内领先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筑设计服务商的选择上,将品牌效应作为其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针对设计企业的项目经验、人员规模、技术服务等各方面设置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并且,国内领先房企会倾向于优先选择有过多次合作经历的设计企业,从而通过采用粘合度较高的战略供应商选择和集中采购模式,形成与服务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对于设计企业而言,这样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且形成了规模优势及品牌溢出效应,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三道红线的出台,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将逐步向具有竞争优

3、势的品牌设计企业集中,建筑设计行业的集中度亦将持续提升,有利于行业内优秀设计企业的发展。(二)建筑设计企业整体技术能力显著增强伴随着我国社会对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追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筑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商业模式以及组织结构也随之进行转型和升级。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快速增长,目前其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应用价值也在此过程中随之展现出来,我国虽然BIM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已跻身BIM施工应用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多年来国内外持续开发的建筑科技成果,它能够提高

4、集约程度,提高建筑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目前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设计方需要在建筑设计各个环节融合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不断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为居民提供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理念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三)建筑设计行业与下游行业相互融合促进在下游建筑业等行业整体加快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以建筑师负责制为运营支点,以全过程咨询及工程总承

5、包为推进方式,进一步发挥建筑设计企业在整合建设工程全产业链上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随着建筑设计与下游行业的相互促进,建筑师统筹协调建筑、结构、机电、景观等各专业设计,并且延伸服务范围,建筑师根据合同内容提供项目策划、技术顾问咨询、施工指导监督和后期跟踪服务,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从而完整展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最终达到整体提高建筑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建筑工程新业务模式的推广,也要求企业前瞻性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地深度规划,以提高建筑质量、实现建筑综合效益最大化,亦由此加快建筑设计与下游行业相互融合促进的步调。在该趋势背景下,具备技术优势及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设计企业,

6、可以利用其技术和研发优势向下环节拓展,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地价值创造力,挖掘更广阔地价值载体,增大发展空间。二、 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一)改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引导小微型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专做精。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大型建筑业央企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各地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推行装配式建筑灌浆工、构件装配工、钢结构吊装工等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完善建筑职业(工种)人工价格市

7、场化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建筑企业将建筑工人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制度。(二)加强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完善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劳动合同、培训记录与考核评价、作业绩效与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各系统平台间数据对接互认,实现全国数据互联共享。将建筑工人管理数据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监管效能。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人员到岗履职监管,严格实行特种作业人员实名上岗,压实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责任。(三)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健全保障建筑工人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

8、落实工资保证金、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制度,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完善建筑工人社会保险缴费机制,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权益。落实施工现场生活环境、劳动保护和作业环境基本配置,持续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三、 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力度,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指南和白皮书。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探索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监管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

9、、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四、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一)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工程计价、合同管理等制度规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设计、施工主体责任。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工程总承包单位做优做强、专业承包单位做精做专,提高工程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融资、运行维护服务。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推进全过程BIM技术应用,促进技术与管理、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实施效益对工程总承包单位给予奖励。(二)发展全过程

10、工程咨询服务加快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交付标准、工作流程、合同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完善服务酬金计取方式。发展涵盖投资决策、工程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鼓励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和人才。(三)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中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统筹协调设计阶段各专业和环节基础上,推行建筑师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出台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指导意见,完善委托发包方式、服务标准、合同示范文本以及个人执业保险等配套制度。依据合同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明确建筑师相应的设计主体责任和咨询管理责

11、任,更好发挥建筑师对建筑品质管控作用。拓展设计咨询服务链条,促进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探索建立建筑前策划、后评估制度,优化项目前期技术策划,对已使用建筑的功能、效益、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强化设计引领作用。五、 建筑设计行业技术水平、特点及其变化建筑设计是融合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结构力学、机电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工作,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开始推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建筑设计深度融合发展。(一)建筑设计行业设计理念不断更新近年来,建筑行业强调通过集成化设计、一体化服务,将科技创新融入设计创意与建筑设计过程,推动绿色建筑技术、

12、装配式建筑技术、智慧建筑技术等技术发展,将原有的建筑设计类企业打造成为综合的科技型设计企业。(二)建筑设计行业工程总承包的业务模式不断深化国家积极推动工程总承包等建筑工程新业务模式,特别鼓励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要求在设计阶段即前瞻性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规划,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实现建筑综合效益最大。六、 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

13、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七、 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持续深化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培育绿色建造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立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在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

14、。八、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一)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居民消费升级、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区域协同战略规划等因素带动下,我国建筑工程建设需求持续释放,进而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487,94020亿元增长到1,143,67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在保持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的发展战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含农户)由2012年的2

15、71,843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44,54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需求,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647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化潜力巨大。城市群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将推动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空

16、间建设的需求同步增加,为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市新增人口增加带来的住房需求将有力促进房地产住宅投资规模的增长,进而为住宅领域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提供基础市场需求保障;与此同时,与城市房地产住宅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随之增加,以商业办公、科研文化、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建筑投资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进而为相应领域的建筑设计业务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13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31100元增长至35,12800元;人均消费支出由13,22000元增长至24,10000元。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养老等市场规模的发展,随之带动了相应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