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82164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箱板总成行业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一、 汽车零部件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概况整车生产制造环节分为冲压、

2、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细分行业冲压零部件行业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个分支,且位于整车生产环节前段,其行业特征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相似,基本属于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依赖于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汽车冲压零部件,主要是指通过压力机和冲压模具对金属材料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覆盖件、白车身系统、座椅系统、仪表系统及排气系统等部件,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要冲压加工成型。冲压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每辆车上约有1,500个冲压件,其广泛应用于车身覆盖件、车内支撑件、结构加强件、座椅系统、仪表系统及排气系统等。

3、汽车冲压零部件往往需要随车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冲压零部件产品具有品类繁多、开发周期长的特点。但不同于轮胎、刹车片等易损易耗件,冲压件产品在整车使用年限内,如操作正确、合理维护,一般不需要更换,一旦产品开发成功并量产后,产品生命周期就跟随汽车的生命周期及市场供求变化,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近年来,随着新车型的引进、旧车型的更新换代,汽车冲压零部件的市场空间也不断增大。目前,我国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集群式发展特征明显,紧跟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西南、珠三角、东北、中部、环渤海等区域产业集群,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聚焦细分市场,如大型复杂的产品成形、小型精密高速的

4、产品制造等,充分发挥技术特点,各取所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随着企业的产品定位更加专业和精细,某些细分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发动机和变速箱内部的关键冲压件,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在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开始突破,部分车型的零件已经国产化成功,开始量产并出口。汽车行业正处于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化汽车不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客户对汽车冲压产品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1)将计算机模拟应用于冲压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设计中,提升冲压模具设计制造水平,提高模具制造质量和加工精度;2)提高冲压生产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向自动化、无人化生产方向

5、发展,提高生产效率;3)冲压成形装备紧跟世界冲压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力度。二、 建立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对接机制在建立健全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战略咨询能力、行业桥梁纽带等方面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及相关交叉领域各类创新项目立项和评估等方面,建立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衔接渠道和采信机制。三、 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加大对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层面统筹协调各类国家支持项目和财政支持资源,通过直接资助、竞争性科研项目等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6、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给与大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基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创新中心的专业化研究所、基础共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加强对接和支持。此外,建设方面,通过制定灵活的体制机制,支持创新中心在充分发挥行业跨界联合的基础上,加快实体化分中心建设。四、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配套行业,其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为汽车整车制造的附属产业,由汽车整车厂的下属部门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各生产环节之间得以解绑,通用、福特、丰田等国际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将旗下零部件

7、制造企业向外剥离,自身专注整车项目的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由纵向一体化模式转向专业化生产模式,汽车零部件企业由此迈向独立化、专业化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细化,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间基于市场形成的配套供应关系逐渐成熟,大大推动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化布局中,欧美国家重点在技术平台、芯片、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凸显优势,日韩在集成电路、光学仪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多在电池、电机、电气设备、车身内外饰件、冲压零部件

8、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基本集中在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区域,这些企业规模大(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实力充足,引导世界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方向,如德国的博世、大陆、采埃孚、巴斯夫,日本的电装、爱信精机、矢崎,加拿大的麦格纳,韩国的现代摩比斯,美国的李尔,法国的法雷奥、佛吉亚等。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2022年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有21家、22家、18家企业入围。在细分领域上,各巨头之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如变速器领域的采埃孚、爱信精机、加特可(JATCO)株式会社,汽车底盘领域的本特勒,汽车制动系统领域

9、的博世、大陆,以及汽车座椅领域的李尔、佛吉亚,均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占据垄断地位。五、 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基于汽车冲压零部件产品定制化的生产特点,零部件企业根据下游客户整车制造商的定制要求同步进行模具开发、制定工艺路线并组织生产,因此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通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即供应商在获得整车制造商资格认证后,根据整车制造商的订单来安排和组织生产。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整车制造商与汽车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关系紧密,汽车冲压零部件厂商会在新车型开发初期就介入,与整车同步开发、生产相关零部件,以保证零部件能与整车同步推出,同步升级。这种直接合作模式凸显了冲压零部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10、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六、 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壁垒(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涉及到工业设计、材料科学、冲压机械加工技术、产品检测等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只有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先进的设备资源的企业,才能够通过层层考验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此外,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研发周期逐渐缩短,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整车制造商往往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具备独立的产品研发和模具开发能力,甚至具备同步开发的能力。技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建立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较强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快速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具备

11、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相应的工装设计开发能力,满足整车制造商同步开发的模式要求。这对行业新进入企业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二)汽车零部件行业认证和评审壁垒要成为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业必须要通过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为减少汽车供应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利于汽车企业全球采购战略的实施,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IATF)以及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及其分委员会的代表在以ISO900版质量体系的基础上结合QS-9000(美国)、VDA61(德国)、EAQF(法国)94和AVSQ(意大利)95等质量体系的要求制定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质

12、量管理体系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主要整车制造商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公认质量标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取得认证耗用的周期长、面临的难度大,这对于拟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各大整车制造商还实行严格的供应商评审体系,对供应商的研发技术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审,此过程一般需要1-2年。只有通过评审的企业才能进入各大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严格、复杂的评审标准和漫长的评审过程是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大壁垒。(三

13、)汽车零部件行业先发壁垒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商供销关系的建立具有时间长、要求高、程序复杂等特点。但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持续稳定的质量管理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获得整车制造商认可后,双方合作又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整车制造商在后期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为降低生产不确定性,也会优先选择先发供应商。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已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并对现有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构成威胁,这构成了对新进入者的先发壁垒。(四)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效益特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只有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固定资产利用率提高后,边际生产

14、成本才能下降,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同时,由于供应商认证考核过程时间较长,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单位成本不能快速下降,对企业的盈利形成不利影响,这对新进入企业构成重要障碍,形成了较高的壁垒。(五)汽车零部件行业资金壁垒汽车零部件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为满足整车制造商对生产规模、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较高要求,零部件企业需要大量购置厂房、高端机器设备及精密检测设备;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满足整车制造商同步开发、及时供货的要求并降低运输成本,需要在重要客户所在区域就近设立生产基地;此外,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零部件供应商需持续重视研发投入,以满足下游产品更新对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

15、以上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新进入的企业形成资金壁垒。(六)汽车零部件行业管理壁垒在整车制造不断推出新车型的趋势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呈现出种类繁多、供货量大、质量要求高等特征。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越来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只有通过良好、持续的系统化管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供货的持续性,并发挥规模优势,控制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先进的管理模式、较高的管理水平来自于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行业新进入者通常情况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有序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七、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在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带动

16、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9,7789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8,800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89%。2018年,受汽车行业整体市场变动的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下滑。2019年、2020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加,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1065亿元,较2019年增长155%,行业重新进入上升通道。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恢复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大幅增长。汽车行业的回暖也给相关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676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00%。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