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82159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来水生产行业前瞻分析报告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按照优水优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及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污水再生水。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0%以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范水资源风险、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

2、分配制度等任务要求,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广阔,全社会对水利高度关注,各地持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公众节水洁水意识不断增强,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一、 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一)完善节水支持政策合理制定水价,充分运用价格机制促进节约用水。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修订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节水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作用,优先支持节水工程建设、节水技术改造、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项目。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建立市场融资、利益分享的运行机制,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开展

3、合同节水管理示范试点。进一步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带动农业节水产业发展。(二)培育发展节水产业规范节水产品市场,提高节水产品质量。加强节水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节水技术研发和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广应用节水科技成果,支持节水产品设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完善节水市场准入标准和强制性认证管理制度,鼓励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使用节水产品认证标志。(三)强化节水监督管理强化节水产品认证,严格市场准入。制订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健全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强化先进用水定额管理。严格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4、工、同时投产使用。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行为。二、 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社会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要求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更加精准有力地发挥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引导作用,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提升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快推进水

5、利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坚持人水和谐,加快转变用水方式,着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在推进水利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需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治保障的水利体制机制,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各方面需求相比,目前,我国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不少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补齐水利这个短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的同时

6、,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更加凸显,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洪涝干旱灾害仍是心腹之患,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强台风、山洪、城市内涝、区域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防汛抗旱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一些流域和区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一些地区水供求紧张态势凸显,部分城市水源单一,水资源约束趋紧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基础仍较薄弱,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污染物

7、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0%。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洪涝干旱风险管理亟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范水资源风险、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等任

8、务要求,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广阔,全社会对水利高度关注,各地持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公众节水洁水意识不断增强,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水利仍处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的发展阶段,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国情水情,紧扣国计民生,着眼发展需要,按照关于保障水安全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着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三、 优化流域

9、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流域和区域水利改革发展,明确发展重点,着力解决突出水问题,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一)加强重要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长江流域。以三峡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整治、蓄滞洪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优化调整长江中下游分蓄洪区;以滇中引水、鄂北水资源配置等工程为重点,完善流域水资源调配格局;把保护水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强化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廊道;统筹防洪、供水、灌溉、生态、航运、发电

10、等调度需求,协调水库群蓄泄时机与方式,实施长江三峡及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强化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地保护,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黄河流域。加快推进古贤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深化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前期论证,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大节水力度,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用水管理,加快引汉济渭等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推进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加强黄河下游及滩区治理,完成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淮河流域。加快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等在建工程建设;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引江济淮等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以淮河干流、

11、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及城镇供水水源地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海河流域。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多源联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多措并举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完善中下游防洪减灾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地下水超采等突出问题。珠江流域。加快推进大藤峡、西江干流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快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深入推进重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建设绿色珠江,打造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松辽流域。以发展现代化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优化配置流域水资

12、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继续开展黑龙江、松花江等重要河段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快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着力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太湖流域。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利用太湖调蓄、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解决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智慧太湖建设,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二)强化三大战略实施的水利支撑一带一路。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战略部署,以改善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水生态环

13、境保护与修复为重点,深化与周边国家跨界水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水利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水利走出去战略,加强水利双边多边合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加快建设一批江河治理、重点水源等工程,保障区域防洪、供水安全。在生态建设方面,加大西部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构建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加快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制定严格的产业

14、准入、退出政策,禁止发展新增高耗水产业项目,重点压减淘汰高耗水行业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持续增加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加快配套工程建设和水源置换进度,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加强密云、潘家口、大黑汀、于桥等重要水库水资源保护,推进永定河等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建设,实施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制定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明晰三省市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建立京津冀水资源协调联动机制。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

15、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优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建设沿江河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等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深入开展长江流域控制性工程联合调度。加强干支流河道及中下游崩岸重点治理,尽快完成长江干堤重点薄弱环节和连江支堤达标建设,实施长江口综合治理,推进三峡库区防洪护岸和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强化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加强省界断面水质监测与考核,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统筹规划和集约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16、,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强化保护区和保留区岸线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河道和湖泊非法采砂。(三)着力推进水利扶贫攻坚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实施一批重点水利骨干工程。滇西边境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西南贫困区,重点加强水资源配置和水源工程建设,加强灌区和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石漠化水土流失防治;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大兴安岭南麓等北方贫困区,重点加强灌区节水改造与水生态修复,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大别山、秦巴山、罗霄山等中部贫困区,重点开展防洪、供水工程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南疆农业节水、山区水库、生态治理与保护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西藏民生水利建设,着力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四省藏区重点水源和高效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农村水电等工程建设。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水利需求,健全完善水利精准扶贫机制。针对供水问题突出的贫困村镇,加快水源工程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