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82151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向节产业工作总结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强调各地区各部门招商引资面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严格贯彻执行

2、国家政策法规,地方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应确保内资和外资企业平等;发挥税收导向作用,降低、减免国内尚不具备研发制造能力的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及时取消国内已能够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一、 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及变动原因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主要受整车厂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下游整车市场价格变化、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零部件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总体而言,整车厂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向上游配套厂商转嫁成本的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游配套零部件企业的盈利水平。新车初期利润空间较大,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亦可达到较高的盈利水平。随着新车型不断推出,对原有车型替代

3、作用逐渐增强,从而迫使原有车型降价,配套零部件的价格相应下浮,使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阶段性的挤压。汽车零部件行业对上游原材料价格缺少掌控能力,原材料价格波动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考验。随着精益生产的理念被整车厂商广泛采用,整车厂商倾向于采用零库存采购管理策略以降低存货对资金的占用,同时要求配套零部件企业能够做到及时供货,从而使配套零部件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管理和资金运营压力,从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利润水平。二、 汽车锻造零部件概述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汽车零部件种类繁多,从生产工艺区分包括铸造件、锻造件、冲压件、注塑件等,其中采用锻造工艺制造的

4、汽车锻件一般用于承受冲击或交变应力的工作环境,在汽车行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汽车锻造零部件锻造基本概念锻造是指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的作用下,使坯料或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的零件(或毛坯)并改善其性能的加工工艺。锻造实质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使金属毛坯改变形状和性能而成为合格锻件的加工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外加载荷(冲击载荷或静载荷)通过锻压设备使金属毛坯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锻件,同时使锻件机械性能和内部组织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金属材料经过锻造加工后,形状、尺寸稳定性好,组织均匀,纤维组织合理,具有突出的综合力学性能。机械装备中的主承力结构或

5、次承力结构件一般都是锻造而成的,锻件亦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各个领域。锻造的主要原材料为金属棒料、铸锭等。这些原材料在其冶炼、浇注和结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气孔、缩孔和树枝状晶等缺陷,因而铸造工艺很难制造出能胜任需要承受冲击或交变应力的工作环境的零部件(例如轮毂轴承、传动主轴、齿圈、连杆、球头等)。金属棒料或铸锭在经过锻造加工后,其组织、性能均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使粗大晶粒细化,得到致密的金属组织,从而提高锻件的力学性能。在模具设计时,若正确控制零件的受力方向与纤维组织走向,还可以提高锻件的抗冲击性能。(二)汽车锻造零部件锻造工艺分类根据锻件的尺寸和形

6、状、采用的工装模具结构和锻造设备的不同,锻造主要分为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是指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之间直接对坯料施加外力,使坯料产生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自由锻以生产批量不大的锻件为主,采用锻锤、液压机等锻造设备对坯料进行成形加工。模锻是指金属坯料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膛内受压变形而获得锻件,模锻一般用于生产重量不大、批量较大的零部件。按坯料在加工时的温度可分为热锻、温锻和冷锻。热锻指在再结晶温度之上利用外力作用锻压,致使材料变形而塑性。温锻指在再结晶温度之下某个合适的温度下对金属进行锻压。冷锻指对室温状态的金属材料进行压力加工。三种成形工艺的应

7、用范围有所不同,其中热锻主要应用于轮毂和齿轮坯、转向节、球头拉杆、高压共轨、曲轴、连杆等。(三)汽车锻造零部件锻造工艺的主要特点锻造工艺在加工零部件的过程中,具有生产效率高、锻件综合性能强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及核心零部件中。1、汽车锻造零部件加工设备专业锻件生产线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征。针对锻造材料的特点,锻造加工设备必须具备较高的性能,因此,锻造企业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专业化设计软件、高精度数控锻造设备、高均匀性的加热设备、高性能的热处理设备、数控机加工设备以及成套理化检测设备等,以满足不同生产工艺和下游客户对生产的要求。2、汽车锻造零部件加工工艺复杂

8、锻件的主要功能是在工作中承受外力或传递力矩,通常需要特殊的工艺处理以满足其所需性能。锻件产品主要生产流程包括下料、加热、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理化检测等多个环节,加工过程涉及冶金、金属加工、热处理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技术集成度较高。此外,锻件产品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多规格、定制化的特点,不同产品的结构差异较大,需要企业具备大量的专业化技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精确控制各种技术参数,以保证产品质量。(四)汽车锻造零部件发展概况汽车产业作为多国的支柱型产业,其零部件产业规模大,是锻造工艺特别是热模锻工艺的重点应用领域。模锻工艺生产的锻件中主要为汽车锻件,各年汽车锻件产量占模锻件产量比

9、例均在60%以上,近几年汽车锻件产量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汽车锻造零部件产业链配套体系,技术水平与锻造业强国的差距逐渐缩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1、汽车锻造零部件行业锻造原材料从普通钢材向有色金属发展汽车轻量化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新材料锻件的应用,特别是轻合金锻造技术,促进有色金属锻造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例如铝合金、镁合金等有色金属锻造零部件。2、汽车锻造零部件行业关键锻件国产化趋势加速我国汽车锻件零部件在规模与发展速度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产化趋势加速。我国开发了高压共轨系统的核心零部

10、件,如高压共轨管、柱塞套、喷油嘴、汽油高压共轨系统不锈钢油轨系列精锻件等零部件,成功实现国产化。3、汽车锻造零部件行业逐步采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根据中国锻压协会统计,锻造企业人工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从2015年的1187%降低到2020年的1064%,降幅超过了10%,随着自动化设备的采用,一线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自动生产线使锻造企业产线布局更加合理,贴近实际生产需求,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已有大幅改善。基于自身转型升级需求,在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支持下,我国企业已纷纷对原有工厂、车间进行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或者建立新型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进行新一轮

11、洗牌,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必将会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企业风险抵抗能力。4、汽车锻造零部件行业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促进锻造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呈现加速普及的态势。新能源汽车虽然在动力系统方面与内燃机汽车截然不同,但车辆行驶要求仍需符合汽车的一般要求,对安全、性能等方面并未放松要求。因此,新能源汽车对性能优良的锻造汽车零部件依然有着旺盛的需求,且新能源汽车为平衡汽车安全、性能与续航里程,对轻量化金属锻件、空心钢材锻件等既具备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重量又相对较轻的锻件产生新的需求,促进了空心钢材锻件以及铝合金、镁合金等有色金属锻件的技术创新。三、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

12、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

13、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

14、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四、 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但技术水平与国际仍有一定差距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建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地区四大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已开发出功率范围满足各类车型需求的电机产品。新能源汽车长里程需求倒逼动力电池高容量、高安全性技术的提升,高容量、长寿命、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不够,存在散乱现象,高端产能不足、低端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电机比功率、最高转速、电机控制器比功率等关键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

15、有差距,高速轴承、耐电晕绝缘材料、数字信号处理器、汽车级功率半导体IGBT以及稀土加工工业技术和产品亟待取得突破。五、 燃料电池汽车尚处于成长初期,产业链亟待形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整车、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的技术体系,具备小规模产业化条件,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配套的加氢站在局部区域建成运行。目前燃料电池中高功率、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未实现大规模国产化,国内超薄、长寿命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氢系统关键阀件领域还处于空白期。电池电堆功率密度、环境适应性、寿命还需要大幅提升,产业链还尚未形成。亟须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培育力度。六、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全球领先,

16、但大规模推广仍受限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1万多辆发展到约70万辆,增长近60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的50%,保有量接近170万辆,占全球保有量一半。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七、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力量,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覆盖智驾技术、平台技术、战略标准、产业培育、工程服务、投资基金、国际合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