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82149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硝酸铑溶液专题汇报大力发展节能高效产品,加快影响较大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量大面广的耗能石油和石化装备产品降耗技术的研发,推动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积极采用节能低耗发动机、轻量化材料、节能内燃机等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实施,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强化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标准质量品牌工程。开展重大装备国内外制造水平的对比,制定并推进重大装备标准化工作。要重视产品规格的系列化和标准化,降低投资。加强国家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先进

2、标准试点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完善提升标准体系,培育打造国家品牌发展模式。突出国家质量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标准。一、 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实施,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强化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标准质量品牌工程。开展重大装备国内外制造水平的对比,制定并推进重大装备标准化工作。要重视产品规格的系列化和标准化,降低投资。加强国家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先进标准试点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完善提升标准体系,培育打造国家品牌发展模式。突出国家质量奖示范带动作用

3、,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标准。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强统筹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试验能力是衡量研发能力的重要因素,检验能力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制造企业各自建设试验装置,有些试验装置投资上亿元,只供自己使用,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统一管理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和认证工作,对已具备条件的抓紧组织认证,推进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国家级试验平台。稳步推进强基工程,强化制造基础,主

4、要包括:一是高度重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研究,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中国制造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炼化装备急需的耐高温、防腐的合金材料等。二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三是加大前沿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力度,开展产业基础理论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四是重视基础工艺技术研究,引导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基础工艺数据库建设。五是加强研发设计和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试验检测安全性、可靠性。加快中国制造品牌建设,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

5、、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二、 推进与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制订适合中国国情、顺应企业特点、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以数据库为系统集成核心,应用信息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以实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质量控制与制造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制订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技术标准化体系,服务于符合中国国情、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制造

6、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最终推动实现国内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优化与现代化。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与管理水平,主要包括:深化ERP应用,建立经营管理与决策支持一体化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强化决策支持;深化MES应用,提升PDM功能;完善质量、成本和能源管理,建立生产管控一体化平台;推广装备制造物联网系统,制定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建立规范的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电子销售系统,建立统一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支撑平台;深化应用集成,提升数据共享,强化产品质量和信息追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联合IT产业,打造制造业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造,适应工业40和互联网+的科

7、技发展潮流,着力打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加快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石油和石化装备行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将其作为结构优化、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主要抓手。从实际市场需求入手,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在行业内移植、推广。三、 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一)公平竞争环境急待改善整体市场发展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石油装备市场恶性竞争现象层出不穷。我国的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接近2000家,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导致很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按照正常市场规律进行,存在互

8、相竞争的现象,没有统一管理。(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实际市场运作过程中受到很多地方、企业利益上的干预,使得我国石油装备在自身技术发展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三)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国外供应商基本垄断了专利技术多、附加值高的高端配套设备;我国在低端配套上占有较大份额。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产品趋同,产能过剩,如炼油化工装备的一些常规产品生产能力的年均达产率偏低,其中:加热炉29%、炼化仪23%。海洋工程装备,我国只在低端配套上占有一定份额,高端配套设备则严重依赖进口。(四)国产高端产品推广困难国内高端产品和装备,部分关键技术从国外引进,

9、因为系统性不足、实验环境缺少,难以推广。另外我国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多数仍停留在生产型制造,重生产,轻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服务性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5%,与国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服务性收入比重平均超过25%相比,差距明显,说明了服务优先的产品导向不足。(五)创新型人才紧缺,适应市场人才不足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正在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进行转变,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只有开发出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现有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较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相对

10、较少,特别是缺乏熟悉经营战略、市场预测、金融、财会、经贸、证券、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持续出台多项关于人才引进鼓励政策,但是部分大中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高端人才引进、优化关键岗位的薪酬分配机制上仍面临约束,无法按照发展需求储备后备人才,优秀的技术研发和操作技能岗位人员流失严重。多数小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为维持企业利润,在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等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针对石油工业发展、设备制造业研发计划开展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六)改革仍须深化、转型升级还需大力推进经过了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在高端设备、推进大型成套设备国产化、节能环保

11、技术装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转型升级还需大力推进。面向市场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分配机制改革、核心人才股权激励再深化(人退股退、在岗持续激励等),还是难以走出困境。(七)智能制造刚刚起步,信息化总体基础比较薄弱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刚刚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业则刚刚起步。在国家工信部发布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仅有北

12、京石油机械顶驱装置和兰州兰石集团石油装备被国家列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近年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部分企业陆续建成了装备制造ERP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生产运行管理MES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装备制造物联网也在立项,但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总体基础比较薄弱。四、 开发节能产品,绿色制造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在安全提升、绿色发展、责任担当等方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倡导在企业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促进石油装备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传统粗放式修井作业存在高排放、高能耗、高风险、高环境污染等缺点,不能

13、满足时代要求,以网电修井、电动修井等装备为代表的绿色作业技术蓬勃发展,规模应用成效显著。网电修井机具有节能环保、低噪音的优势,适用于电网配套区域内作业。十三五期间,国内研制出700型、900型、900型内绷绳三种电动储能修井机,采用超级电容作为储能元件,解决了现有电网容量不足的技术难题。与常规修井机相比可节省作业能耗60%,现场噪音从90dBA降低至80dBA。五、 国内市场分析(一)保障能源安全,对石油和石化装备需求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石油进口量50572万吨、天然气进口量9656万吨,原油进口量再度全球最高,对外依赖度上升为72%。随着石油、天然气进口量的逐年攀升,国家能源安全形势日益

14、严峻,坚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目标。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发布了促进天然气行业协调稳定发展的指导方针,明确要求切实解决天然气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二是要深化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细则;三是抓紧出台油气管网体制改革方案。到2020年底前国内石油产量维持在两亿吨附近,天然气产量达到2000亿立方米以上。低品位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未来主战场。如中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低渗透占比达70%以上,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90%以上为低品位资源,开采难度大,对装备要求高,成本压力大。新增探明储量预计采收率仅为310%,海上将成为今后主要

15、增长点,高效动用非常规和海上资源均面临挑战。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对炼油化工装备需求持续增长。按照国家石化产业布局方案,我国炼油能力2025年将突破9亿吨/年,乙烯能力将突破400万吨/年;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有序推进煤制油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2025年规划建成煤制油规模超过6000万吨/年。国家提出炼油化工装备今后攻关的重点是百万吨级乙烯装置:乙烯装置配套压缩机组(含驱动汽轮机);裂解气压缩机组;乙烯压缩机组。聚烯烃装置:聚丙烯混炼挤压造粒机组。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装置(PTA):大型多轴工艺空气压缩机组;PTA/CTA加压过滤成套设备;超大型PTA结晶器。炼油化工装备向大型化发展,而且

16、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产业升级提速、行业兼并重组、企业出城进园、大规模搬迁转移项目、新兴化工产业崛起以及装置大型化趋势,均对炼油化工装备需求大幅增长。我国炼油行业正开展减油增化的结构调整,实现炼化一体化,同时,积极发展高端炼化产品,例如高端聚烯烃和特种橡胶等。(二)科技创新、绿色制造是石油和石化装备转型升级必由之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趋势,石油和石化装备工业面临着新的不断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折点,全球将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迎来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的融合、突破与发展,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式进入智能化革命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思路及互联网+工业的发展目标,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1)数字化在政策支撑与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渗透到油气产业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