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82138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污水资源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化节水产品认证,严格市场准入。制订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健全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强化先进用水定额管理。严格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行为。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水权制度,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分级制定农业水价,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多渠

2、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一、 进入水务行业主要障碍(一)水务行业特许经营壁垒水务运营项目一般由政府招标,在运营、定价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实施特许经营。水务特许经营权的运营时间一般在25-30年,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供水管网和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一般在特许经营服务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一般不会重复建设。一家企业在获得特许经营权后通常会对企业所在区域市场进行长期经营,具有排他性和区域独家性,因而具有特许经营壁垒。(二)水务行业资金壁垒水务行业通常是重资产经营模式,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供水厂及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前期需

3、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新进入者会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水价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收入依赖长期稳健运营,因此资金实力成为阻碍新企业进入水务行业的重要壁垒。(三)水务行业技术及业绩壁垒供水和污水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城市供水更涉及管道设施工程和清水输送、二次供水等诸多环节,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对于水务行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也对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同时,水务行业对企业的管理效率、专业经验、资金实力和既往业绩的考量也意味着市场上现有经营良好企业具有先发和规模优势,新进入者进入较为困难。二、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和供水能力(一)提高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能力保障城市排水出路通畅。保护

4、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结合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和完善城市泄洪排水通道。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过度渠化硬化河道等侵占河湖、破坏水生态的行为。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保障城市排水出路。加快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规模,统筹市政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需要,综合确定城市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通过城市规划引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完

5、善地下综合管廊及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着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加强城市气象和水文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完善排涝和防洪应急预案,加强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二)完善城市供水结构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按照优水优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及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污水再生水。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0%以上。加强雨水和海水利用。加强城镇雨水收集、处

6、理和资源化利用,恢复城市雨水的自然循环,涵养城市水源,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应结合城市用地情况,合理安排建设形式,尽量与绿地、水系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海水淡化或直接利用工程,鼓励沿海地区和工矿企业开展海水淡化水利用示范工作,将海水淡化水优先用于适用的工业企业。(三)加强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对水源单一、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城市,要在对现有供水水源挖潜改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在建和规划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城市水源格局,增强城市应急供水能力。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备用水源

7、或应急水源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前。提高城市供水水源安全保障能力。对现状地下水超采的城市,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替代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开辟新水源或外调水置换压采地下水,逐步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对水源水质较差的城市,要针对特征污染物,实施精准治污和加强水源保护;加快城市中自然本底浓度超标的地下水水源的置换,确保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严格划定应急和备用水源水源保护区,确保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水质安全。三、 水务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一)水务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供水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行业,居民及企业用水需求相对稳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具有防御性行业的特点,受经济周期

8、波动的影响较小。与之类似,市政污水行业属于公用事业范畴,随经济社会变化的程度不大,排水量也相对稳定。总体而言,城市供排水行业具有非周期性特点。(二)水务行业的区域性特征水务行业的区域性较为明显。水务企业在获得政府特许经营权后,在其运营区域内有垄断性和排他性。同时,供水管网和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一般在特许经营服务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也只能在其覆盖的范围内开展业务。(三)水务行业的季节性特征水务行业受到季节影响。受到气候、降水量及用水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夏季形成水务企业一年中供水、排水的高峰期,相应的污水处理量也较其他时间有所增加;冬季用水量下降,业务量有所减少。但整

9、体而言,差异并不显著。四、 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社会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要求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更加精准有力地发挥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引导作用,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提升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快推进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

10、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坚持人水和谐,加快转变用水方式,着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在推进水利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需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治保障的水利体制机制,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各方面需求相比,目前,我国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不少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补齐水利这个短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更

11、加凸显,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洪涝干旱灾害仍是心腹之患,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强台风、山洪、城市内涝、区域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防汛抗旱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一些流域和区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一些地区水供求紧张态势凸显,部分城市水源单一,水资源约束趋紧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基础仍较薄弱,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

12、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0%。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洪涝干旱风险管理亟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范水资源风险、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等任务要求,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

13、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广阔,全社会对水利高度关注,各地持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公众节水洁水意识不断增强,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水利仍处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的发展阶段,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国情水情,紧扣国计民生,着眼发展需要,按照关于保障水安全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着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五、 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完善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优化水

14、资源配置格局为重点,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加强突出薄弱环节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一)完善江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建设。以东北三江治理、进一步治理太湖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大湖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加强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崩岸治理、上游干流治理、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整治和蓄滞洪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黄河下游、宁蒙河段和上游河道治理,开工建设黄河古贤、陕西东庄等水利枢纽工程,深入开展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前期论证。加快淮河出山店水库、平原洼地排涝治理、行蓄洪区调整

15、与建设等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调整,加强重要河道治理。加快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西江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治理,整体提高东北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加快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防洪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新疆叶尔羌河防洪治理以及阿尔塔什、卡拉贝利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推进大石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列入规划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治理,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在完成原有规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范围。继续开展山洪灾

16、害防治,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重点山洪沟进行防洪治理。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对东北平原、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闽浙沿海平原等涝灾问题突出的重点圩垸和涝区进行治理,加强区域应急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继续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结合2016年防洪抢险情况,进一步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水库清淤试点。开展重点海堤达标建设,以保护沿海地区重要城市、重要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为重点,逐步构筑完善的沿海防潮减灾体系。加快建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形成覆盖地市和重点县区的异地视频网络、覆盖重要水库和水电站的防汛抗旱调度体系。完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二)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西藏拉洛、贵州马岭、重庆观景口、湖南莽山、黑龙江奋斗、云南德厚等在建水库的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发挥效益,着力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新开工建设安徽江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