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81953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建议书改善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采用长周期评价机制,实行国际同行评估,主要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强调目标实现程度,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确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重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推动学科持

2、续发展;加强信息、生物、纳米等新兴学科建设,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所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推进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应用学科发展。各学科论文总量和论文被引用数进一步增长,部分学科学术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一、 发展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远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重点发展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海上核动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海洋标准研制,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 发展深地极地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深地极地探测开发的技术需求,重点研究深地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装备,开展极地环境观测和资源开发利用。从构造背景、深部过程、成矿规律、勘探技术和成矿信息提取等方面开展全链条研究,深化对成矿过程的全面理解,提高深部资源

4、探测能力,构建深地资源保障供应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海冰海洋大气的稠合变化机理和极区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重点研究对我国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机理;探索和了解极区的油气、矿产、渔业、航道资源并评估资源潜力和商业价值;开发耐低温环境的仪器装备,发展极区自动观测网的组网技术,形成对极区的持续观测能力;通过在极区观测网、海底资源开发、深冰芯钻探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探索设立大型极区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提高我国极地科研水平和技术保障条件。三、 加强基础研究协同保障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充分发挥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基础学科、基

5、础研究基地和基础科学重大设施的稳定支持。强化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科研布局、评价导向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多措并举支持基础研究。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的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完善国家基础研究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对基础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性部署和支持。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包容和支持非共识研究,构建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基地和人才专项加强支持开展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建立按照国家目标凝练基础研究重点任务的有效机制,进行长期稳定支持。推

6、进科教融合发展,结合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基础研究,推进基础研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采用长周期评价机制,实行国际同行评估,主要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强调目标实现程度,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确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四、 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

7、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

8、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五、 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规律,结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围绕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流动和聚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为基础、区域创新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龙头,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六、 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

9、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七、 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主体能力。八、

10、 气体监测设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一)气体监测设备向智能化、复合化方向发展近几年,我国的微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高密封、特种加工、集成、薄膜、网络、纳米、激光、超导、生物等高新技术高速发展。在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下游客户向气体监测设备供应商提出了更快、更准、更稳的要求,如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样品量更少、检测微损甚至无损、遥感遥控距离更远、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廉、无污染等,气体监测设备向智能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成为行业主要趋势之一。气体监测设备智能化是指在气体传感器中嵌入微处理器,使仪器具有自动校准和故障显示功能。在软件设计上基于模糊理论和神经元网络,实现对气体种类的识别和浓

11、度的推断。气体监测设备复合化是指气体检测仪器致力于能进行多参数测试,多种气体检测,如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可同时测试气体的浓度、压力、温度和流速等,从而更全面地反映被测气体在特定环境中所显示的特性。(二)气体监测设备与物联网技术进一步融合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驱动力。当前,信息产业正处于由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型的关键时期。物联网技术持续创新并与工业融合,推动了传统产品、设备、流程和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加速重构产业发展新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传感器、新一代信息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突破,物联网下游应用热点逐步成熟落地,物联网迎来

12、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物联网成为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在行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气体监测设备与物联网技术进一步融合。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发展快速,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我国气体监测设备行业内企业主要为贸易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主要代理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由于传感器产业档次偏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低端过剩、中高端被国外垄断的市场格局,因此生产型气体监测设备供应商多采用进口品牌的传感器模组,国内传感器技术滞后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基础电子元

13、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指出重点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以汉威科技、四方光电、翼捷股份为代表的行业内企业,不断加大在气体传感器领域的研发投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产品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在政策的鼓励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下,国产传感器市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九、 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的要求,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升专项实施成效,确保实现专项目标。持续攻克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发挥对民生改善和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的创新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