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81621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纵梁产业可行性研究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的作用。积极推动整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战略协作,推动在电动化技术平台、智能驾驶平台、未来共享出行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同时,通过整车企业间的联合,共同培育和扶植一批专业化科技公司和供应商,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推动企业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适度扩大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基金规模,围绕汽车行业共性基础课题开展协同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变革,以更有效的方式和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德国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从线性创新、系统创新到集群创新,其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代表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成为各国竞相对标的标杆。美国近

2、年来提出了振兴制造业计划,并构建了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日本在汽车产业战略2014中提到,要以代表世界最高水平产学研合作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基准,建立汽车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一、 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

3、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

4、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

5、,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6、。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

7、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

8、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二、 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容量巨大

9、,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呈现小而散的市场格局。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强国之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为147万家。汽车冲压件种类繁多,市场空间较大,但是市场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市场格局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企业:第一类为国外汽车巨头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其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居于早期市场龙头地位;第二类为以华达科技、联明股份、常青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民营冲压件生产企业,其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自主模具设计制造能力和成本竞争

10、力;第三类为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冲压件厂商,其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等较弱,模具开发能力不足,效益较低。三、 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变动及原因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主要受下游整车市场价格和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一般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初期,由于销售价格较高且利润空间较大,其配套零部件亦可达到较高的盈利水平。而新车型的逐步推出又会给原有车型带来价格压力,整车厂商为保证一定利润水平往往要求配套产品每年价格下浮一定比例,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内各层级的供应商盈利空间都会受到层层挤压。从原材料价格变动来看,原材料价格呈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尤其是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零部件产业的成本消化

11、能力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受到一定挑战。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大的生产规模、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和更雄厚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与客户建立了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承担的损失相对较小,抵御需求波动的能力更强。此外,零部件供应商可通过扩大客户覆盖范围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如扩大出口或售后服务市场的比例、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等。四、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在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20

12、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9,7789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8,800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89%。2018年,受汽车行业整体市场变动的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下滑。2019年、2020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加,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1065亿元,较2019年增长155%,行业重新进入上升通道。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恢复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大幅增长。汽车行业的回暖也给相关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

13、现主营业务收入40,6676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00%。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研发技术、管理能力、生产水平等实力的整体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元,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值比上整车产值1:1的比例远低于汽车产业链成熟国家17:1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场空间巨大。五、 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壁垒(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涉及到工业设计、材料科学、冲压机械加工技术、产品检测等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只有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先

14、进的设备资源的企业,才能够通过层层考验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此外,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研发周期逐渐缩短,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整车制造商往往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具备独立的产品研发和模具开发能力,甚至具备同步开发的能力。技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建立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较强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快速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具备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相应的工装设计开发能力,满足整车制造商同步开发的模式要求。这对行业新进入企业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二)汽车零部件行业认证和评审壁垒要成为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业必须要通过IATF16949质量体

15、系认证。为减少汽车供应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利于汽车企业全球采购战略的实施,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IATF)以及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及其分委员会的代表在以ISO900版质量体系的基础上结合QS-9000(美国)、VDA61(德国)、EAQF(法国)94和AVSQ(意大利)95等质量体系的要求制定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主要整车制造商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公认质量标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取得认证耗用的周期长、面临的难

16、度大,这对于拟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各大整车制造商还实行严格的供应商评审体系,对供应商的研发技术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审,此过程一般需要1-2年。只有通过评审的企业才能进入各大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严格、复杂的评审标准和漫长的评审过程是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大壁垒。(三)汽车零部件行业先发壁垒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商供销关系的建立具有时间长、要求高、程序复杂等特点。但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持续稳定的质量管理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获得整车制造商认可后,双方合作又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整车制造商在后期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为降低生产不确定性,也会优先选择先发供应商。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已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并对现有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构成威胁,这构成了对新进入者的先发壁垒。(四)汽车零部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