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81454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分析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工艺结构明显优化,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钢铁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动态平衡。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一、 全球铁矿石行业概况1、全球铁矿石资源分布情况铁矿石在自然界中的储量比较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较广。目前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加拿大、乌克兰是储量最多的国家。2、全球铁矿石采掘情况根据Mineral

2、CommoditySummaries2022统计,2021年全球铁矿石原矿总产量约2600亿吨,其中产量超过1亿吨的国家有5个,分别为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上述国家铁矿石原矿产量合计约为1980亿吨,占2021年全球铁矿石原矿总产量的比例约为7615%。3、全球铁矿石消费情况铁矿石的开采量主要取决于生铁、粗钢等产品的生产消费情况。对于高品位铁矿石,在矿山开采原矿后,经破碎筛分成块矿可直接用于生铁冶炼,并进一步生产粗钢和钢材等产品;对于低品位铁矿石,通常需先通过破碎、筛分、球磨、磁选/浮选等选矿程序形成含铁量较高的铁精矿后,再经过烧结工艺加工成高品位球团,最终用于生铁、粗钢和钢材等

3、产品冶炼生产。自2004年以来,世界高炉生铁产量不断攀升。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滑坡,生铁产量有所下降。不过伴随各国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从2009年开始,生铁产量又恢复了稳步上升的趋势,从而带动铁矿石需求的增长。从生铁生产的区域分布来看,生铁的生产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2021年产量1101亿吨占世界主要生铁生产国家产量的8136%。其中,中国的生铁产量为869亿吨,占亚洲地区生铁产量的7893%,占世界主要生铁生产国家产量的6420%,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生铁生产国。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炉生铁产量为1354亿吨,同比增长089%。其中,亚洲

4、高炉生铁产量虽同比下降130%至1101亿吨,但全球占比仍保持在81%左右水平。中国受双碳、双控政策措施影响,生铁产量虽同比下降214%至869亿吨,但仍是亚洲地区乃至全球最大的高炉生铁生产国。此外,印度产量达到7,760万吨,同比增长1445%;日本产量为7,030万吨,同比增长1412%;欧盟27国高炉生铁产量至8,300万吨,同比增长1707%。粗钢生产与生铁生产情况密不可分。与生铁供应趋势一致,2004年以来,粗钢产量呈现直线攀升,2008年因全球经济整体下行,各行各业景气度降低,下游行业对粗钢等钢材产品的需求也持续下降,导致全球粗钢产量大幅下滑。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粗钢的产量自201

5、0年起稳步提高,2014年-2017年期间经过产业调整后,2017年以来粗钢产量持续上升。从粗钢产出的区域分布来看,粗钢的产出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2021年世界排名前五的粗钢生产国分别是:中国(产量1033亿吨,占比5295%)、印度(产量118亿吨,占比605%)、日本(产量096亿吨,占比492%)、美国(产量086亿吨,占比441%)、俄罗斯(产量076亿吨,占比390%)。亚洲国家在世界前五大粗钢生产国中占有三席,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粗钢最主要的生产国,2021年中国粗钢产量虽然同比下降300%,但占全球产量仍达到53%左右水平。二、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

6、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支持企业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全面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钢铁企业清洁运输,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积极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综合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推动绿色消费,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和农房建设试点,优化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三、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实企业

7、主体责任,立足源头预防,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钢铁企业要健全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淘汰落后高风险工艺技术和设备,实施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应用,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提高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应急响应预案,积极应对新兴技术融合带来的安全挑战。四、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快国际标准中国标准互译、转化,推动国际间检验检测与认证结果互认,引导中国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8、鼓励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钢坯、钢锭等资源性产品和半制成品进口。鼓励国内外钢铁、矿山、航运企业加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化钢铁产业生态圈。五、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行业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发挥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搭建重点领域产业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钢铁行业创新平台,

9、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标准技术体系建设,制定发布一批基础通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水平团体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六、 基本原则(一)坚持创新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高端材料、绿色低碳等工艺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产业链工艺、装备、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产业耦合发展,强化钢铁工业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二)坚持总量控制优化产能调控政策,深化要素配置改革,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扶优汰劣,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三)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总量调控和科技创新降碳相结合,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

10、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四)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供给保障、绿色低碳、资源安全和行业发展,遵循钢铁工业发展规律,保持去产能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提高供需的适配性、有效性。七、 优化产业布局结构鼓励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淘汰步进式烧结机、球团竖炉等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鼓励有环境容量、能耗指标、市场需求、资源能源保障和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区承接转移产能。未完成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区不得转入钢铁产能。鼓励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对于确有必要新建和搬迁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必须按照先进工艺装备水平建设。现有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改造、转型升级,达不到超低排放

11、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压减退出。统筹焦化行业与钢铁等行业发展,引导焦化行业加大绿色环保改造力度。八、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鼓励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有序引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独立热轧和独立焦化企业参与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冶炼项目建设时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向实施兼并重组、布局调整、转型升级的钢铁企

12、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妥善做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职工安置。九、 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工艺结构明显优化,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钢铁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动态平衡。(三)绿色低碳深入推进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四)资源保障大幅改善资源多元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内铁矿山产能、规模、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废钢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健全,利用水平显著提高,钢铁工业利用废钢资源量达到3亿吨以上。(五)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材料,形成一批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