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69795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研究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80个。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各地方、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智能制造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 锂电池行业技术和人才壁垒

3、从技术方面来看,首先,锂电池设备制造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融合运用了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艺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对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设备制造企业充分掌握以上技术,并具备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锂电池下游产品具有技术发展快、更新频率高的特点,市场和客户不断对锂电池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同一客户不同生产线的设备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设备供应商能对锂电池生产工艺十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客户生产线的参数,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客户需要确定工艺参数、进行快速试制,并最终提供成熟可靠的自动化设备;最后,锂电池技术在快速发展中,设备一体化

4、、整线化趋势显著,设备厂商需持续对设备进行迭代升级并延伸产品类别,扩大竞争优势。随着锂电生产工艺对精细化、稳定性的要求越高,锂电设备制造商为了满足下游需求,对其自身生产过程一体化、自动化、技术标准稳定化也越来越高。从人才方面来看,企业不仅需要充分吸纳多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还需要有对客户需求、产品特征以及行业动向有深入了解,同时又掌握专业技术经验的市场营销人才。而锂电设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各类人员均较为紧缺,企业一般采取内部培养的方式,而构建完善成熟的人才队伍往往需要时间,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综上,锂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综合学科要求及高技术工艺标准等技术和人才壁垒,成为行

5、业新进入者的门槛。二、 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计量、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家智能制。(一)造标准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加快标准的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

6、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工业数据处理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三)加强安全保障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同步推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功能安全,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国家、地方、企业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建

7、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跨境传输备案与监管机制。建立符合政策标准要求的技术防护。(四)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务机构,加大网络安全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提升诊断、咨询、设计、实施等服务能力。(五)强化人才培养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研究制定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标准。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加快高

8、端人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三、 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开展技术攻关、装备创新、示范应用、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加强央地协作,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各类社会资源聚集,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智库作用,开展智能制造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四、 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

9、,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各地方、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智能制造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五、 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续提升创新效能。(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加速系统集成

10、技术开发。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仿真、分析优化等技术。(二)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围绕关键工艺、工业母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载体。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六、 发

11、展路径和目标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七、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鼓励行业组织、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和现有服务机构提升检验检测、咨询

12、诊断、计量测试、安全评估、培训推广等服务能力。制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服务网络。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研究发布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八、 基本原则(一)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联合体,开展技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二)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作用,营造良好环

13、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三)坚持融合发展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坚持安全可控强化底线思维,将安全可控贯穿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全过程。加强安全风险研判与应对,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保障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实现发展与安全相统一。(五)坚持系统推进聚焦新阶段新要求,立足我国实际,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