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69702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研究加强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重要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应对国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高全球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支持我国专家在食品相关国际机构任职。做好我国作为国际食品法典添加剂委员会和农药残留委员会国的相关工作。一、 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食品添加剂行业对工艺制程的要求较高,须具备先进的过程控制技术和科学严谨的管理。食品添加剂产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工艺路线选择和工艺过程控制上,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转换率。近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技术水平在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我国食

2、品添加剂工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相比还存在差距。二、 现状和形势(一)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国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135万家、流通企业819万家、餐饮服务企业348万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年均递增125%。进出口食品贸易额增长239%。(二)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2000万亩。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958万起,侦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万余起。2015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72万批次,合格率为968%。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实行明厨亮灶的餐饮服务企业418万家,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的餐饮服务企业275万家。在100个城市开展

3、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三)支撑保障能力稳步加强实施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安排基建投资1845亿元。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食品监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哨点医院达3883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点达2656个。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了10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四)监管体制不断完善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各级普遍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并明确办事机构,统一权威监管体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五)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修订食品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等10部法律法规,制修订20余部食品安全部门规章,6个

4、省(区、市)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地方性法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清理食品标准5000项,整合400项,发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926项、合计指标14万余项。农业部新发布农药残留限量指标2800项,清理413项农药残留检验方法。(六)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连续5年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累计覆盖7亿多人次。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开通12331全国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开展食品安

5、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获得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证书的食品企业600余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全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源头污染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工业三废违规排放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非法添加和制假售假等问题依然存在,农药兽药残留和添加剂滥用仍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风险。二是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多、小、散,全国1180万家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为10人以下小企业。企业诚信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互联网食品销售迅猛增长带来了

6、新的风险和挑战。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与发达国家和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尚有差距。食品安全标准基础研究滞后,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农药兽药残留等相关标准缺失、检验方法不配套。四是监管能力尚难适应需要。监管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法规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监管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专业力量严重不足,监管手段、技术支撑等仍需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技术水平亟待提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关键时期。尊重食品安全客观规律,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7、,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三、 建立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产业发展和监管急需的食品基础标准、产品标准、配套检验方法标准、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等。加快制修订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标准。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发展更新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覆盖国际食品法典及有关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法规的数据库,开展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比较研究。加强标准跟踪评价和宣传贯彻培训。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依托现有资源,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网上公开和查询平台,公布所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整合建设监测抽检数据库和食品

8、毒理学数据库,提升标准基础研究水平。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组织实施相关科研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列入食品科研重要考核指标,相关成果可以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依据。四、 强化综合协调加强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食品安全办建设,健全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工作协同配合机制以及信息通报、形势会商、风险交流、协调联动等制度,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各成员单位落实食品安全职责,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形成监管合力。乡镇(街道)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力量建设,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五、 深入开展双安双创行动继续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即双安双创)行动,实施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工程

9、,鼓励各地分层次、分步骤开展本区域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行动,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地方各级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落实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履行日常监管、监督抽检责任。实行综合执法的地方要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六、 基本原则(一)预防为主坚持关口前移,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把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入口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二)风险管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风险交流,建立健全以风险分析

10、为基础的科学监管制度,严防严管严控风险隐患,确保监管跑在风险前面。(三)全程控制严格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覆盖所有食品类型的安全标准、覆盖各类生产经营行为的良好操作规范,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治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四)社会共治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府属地管理责任和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形成企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七、 严格考核评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各项规划任务。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并将本规划任务

11、落实情况纳入对各相关部门和下一级考核评价内容。食品安全办牵头对本规划执行情况及时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八、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确保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信息采集留存真实、可靠、可溯源。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报告风险隐患,依法召回、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九、 建立全覆盖,组合式,非靶向检验检测技术体系研发食品中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危害物高效识别与确证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生化传感器、多模式阵列光谱、小型

12、质谱、离子迁移谱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快速检测试剂、小型化智能离线及在线快速检测装备3050台(套),制定检验规程120150项,研制食品安全基体标准物质6080种。开展食品安全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开展体外替代毒性测试、混合污染物毒性评价及风险评估等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等研究。研发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技术2030项。研究和开发高效、环保、精准冷链装备,研究氨制冷系统安全技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绿色冷链物流系统优化技术。研究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与智能化现场监管、网络食品安全监控等技术。研发致病微生物全基因溯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模拟仿真模型等应急处置新技术3040项,研发风险预警模型和可视化决策支持的云服务平台,形成监督管理新技术2030项。通过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集成研究,提出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发挥科技成果在服务产业发展和支撑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