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69566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产业分析报告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坚持建设、运营、维护并重,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国际大通道,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企业全方位开展对外合作,通过投资、租赁、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海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一揽子合作,提升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综合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推动各类型国产航空装备出口,开拓港口机械、液化天然气船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按照无缝衔接要求,优化货运枢纽布局,推进

2、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铁路物流基地、港口物流枢纽、航空转运中心、快递物流园区等规划建设和设施改造,提升口岸枢纽货运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内陆港。一、 加强交通发展智能化建设(一)打造泛在的交通运输物联网推动运行监测设备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强化全面覆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风险状况、运行状态、移动装置走行情况、运行组织调度信息的数据采集系统,形成动态感知、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控体系。(二)构建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加快车联网、船联网等建设。在民航、高铁等载运工具及重要交通线路、客运枢纽站点提供高速无线接入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布

3、局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专用短程通信的道路无线通信网。研究规划分配智能交通专用频谱。(三)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增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强化交通运输信息采集、挖掘和应用,促进交通各领域数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跨部门共享共用。推动交通旅游服务等大数据应用示范。鼓励开展交通大数据产业化应用,推进交通运输电子云平台建设。(四)保障交通网络信息安全构建行业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基本实现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可控,提升抗毁性和容灾恢复能力。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交通运输数据保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和滥用用户信息等行为。二、 拓展交

4、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一)积极引导交通运输新消费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文娱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扩大通用航空消费群体,强化与互联网、创意经济融合,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拓展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发展近海内河游艇业务,促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配套建设生活服务功能区。鼓励企业发展城市定制公交、农村定制班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等新型服务,稳妥推进众包服务,鼓励单位、个人停车位等资源错时共享使用。(二)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动能以高速铁路通道为依托,以高铁站区综合开发为载体,培育壮大高铁经济,引领支撑沿线城镇、产业、人口等合理布局,密切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速

5、产业梯度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天津北方、大连东北亚、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提升临港产业发展水平,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建设北京新机场、郑州航空港等临空经济区,聚集航空物流、快件快递、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科技创新、综合保障等产业,形成临空经济新兴增长极。(三)打造交通物流融合新模式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以互联网为纽带,构筑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交通与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鼓励互联网+城乡配送、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模式的创新发展。推进公路港等枢

6、纽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无车承运人等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整合公路货运资源,鼓励企业开发卡车航班等运输服务产品。(四)推进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与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利用,融合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综合区,推动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站场、停车设施与周边空间的联动开发。重点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拓展地下纵深空间,统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等交通设施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布局,研究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建设。三、 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依法依规

7、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重点围绕基础设施、装备设施、运输工具、生产作业等方面安全操作与管理,打造全寿命周期品质工程。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公益宣传引导,广泛传播交通安全价值观与理念。(二)加快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加强重大风险源动态全过程控制,健全交通安全事故调查协调机制。完善集监测、监控和管理于一体的铁路网络智能安全监管平台和信息传输系统。完善国家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实时监测东中部全部路段和西部重点路段的高速公路运行情况,全面实现重点营运车辆

8、联网联控。完善近海和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布局,加强远海动态巡航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四类重点船舶运行监测。提升民航飞机在线定位跟踪能力,建立通用航空联合监管机制,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监管。加快城市公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和物流运行监测。实施邮政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实现货物来源可追溯、运输可追踪、责任可倒查。加快实现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协同监管,强化应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中泄漏的应急处理能力,防范次生突发环境事件。(三)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安全监管、气象、海洋、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完善全国交通运输运行

9、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建设省级和中心城市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民航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沿海、长江干线救助打捞飞行基地和船舶基地布局,加强我国管辖海域应急搜救能力和航海保障建设。提升深海远洋搜寻和打捞能力,加强海外撤侨等国际应急救援合作。四、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一)网络覆盖加密拓展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稳步增加,具备条件的建

10、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油气主干管网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540万公里左右。(二)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重要城市群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实现12小时通达。打造一批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更加便捷。交通物流枢纽集疏运系统更加完善,货物换装转运效率显著提高,交邮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三)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全国铁路客运动车服务比重进一步提升,民航航班正常率逐步提高,公路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货车空驶率大幅下降,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明显提升,全社会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

11、升,实现村村直接通邮、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种交通方式信息交换取得突破。全国交通枢纽站点无线接入网络广泛覆盖。铁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货运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客运网上售票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重点城市群内交通一卡通互通,车辆安装使用ETC比例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前装率和使用率显著提高。(五)绿色安全水平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和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

12、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五、 健全智能决策支持与监管(一)完善交通决策支持系统增强交通规划、投资、建设、价格等领域信息化综合支撑能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和企业的数据信息资源,挖掘分析人口迁徙、公众出行、枢纽客货流、车辆船舶行驶等特征和规律,加强对交通发展的决策支撑。(二)提高交通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在线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推进交通运输许可证件(书)数字化,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行政许可信息和服务监督信息互通共享。加强全国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电子化,推进非现场执法系统试点建设,实现异地交换共享和联防联控。

13、加强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安全生产等信息系统与国家相关平台的对接。六、 轨道交通装备下游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的下游是轨道交通行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本行业的产品需求。轨道交通行业包括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主要包括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铁和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以及低碳、环保等特点,是现代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处于集中投资、快速发展阶段。列车运行速度加快,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和安全保证显得日益重要,这也对轨道交通装备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建

14、设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1年全年铁路固定资产(含路网建设、移动装备车辆购置等)投资完成7,489亿元,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68公里。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4万公里。2012年至2021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持续增长,投资总额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尽管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期,但从铁路网密度(反映营运里程与国土面积的比例)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铁路网密度依然低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此外,铁路的路网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铁路运行速度主要在200公里/小时以下,高速铁路占比较低,随着我国高速

15、铁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为提高运行速度,除了新建更多的快速高速铁路,对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也将大规模实施。因此我国干线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建设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2021年2月24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了国家中长期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包括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形成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的高速铁路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率

16、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逐步成网。2022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结合在建和拟建项目安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态势,规划加快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积极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多层次道路交通网,并提升安全应急保障和交通网络抗风险能力。预计202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覆盖95%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全国123高铁出行圈,更好满足人们美好出行需要。随着我国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和人均机动车保有量水平逐年急剧增加,道路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载客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相对污染小和运输成本低、人均占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