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69564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病毒类药品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加强价格、医保、招标采购等政策衔接,科学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综合监管,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推动价格信息公开。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切实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根据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产生的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现群众负担不增加。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推行按病种、按人头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

2、复合支付方式。根据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及时将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按规定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大病保障政策,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社会多样化健康保障和医药产品需求。一、 基本原则(一)持市场主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配合相关医改政策落实,完善产业政策和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注重产业升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完善创新环境,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医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医药产品管理、质量、标准

3、、注册体系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素,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合作。(三)坚持产业集聚、绿色发展推动化学原料药向环境承载能力强、生产配套条件好的园区集聚。引导中药、民族药企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医药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安全发展。(四)坚持提升质量、保障供给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加强基本药物生产、供给能力建设,健全医药流通信息网络,建立市场短缺药品和创新药品审评审批及市场准入快速通道,提高供应保障能力。二、 医药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医药行业是一个多种学科尖端技术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欧美

4、等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的研发创新已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为科研机构研发阶段,第二代为企业研发阶段,第三代为全球研发阶段。目前部分国际性制药企业开始步入以技术创新主导企业的竞争策略、构建全球研发网络、以策略联盟推动技术创新、从单纯技术创新走向全面管理创新为标志的第四代研发阶段。三、 加快质量升级,促进绿色安全发展(一)严格生产质量管理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完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健全药品安全追溯体系。严格温控、洁净度等生产环境标准,加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文件管理,建立质量风险防控、供应商审计、持续稳定性考察、

5、质量受权人等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安全培训,严格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提高员工素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着力解决重认证轻执行、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督促医药生产企业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二)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推广应用先进质量控制技术,改进产品设计,优化工艺路线,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提升药品质量。加快化学药杂质、溶解性能、溶剂残留和药物晶型等控制技术开发应用,提高产品纯度和稳定性。加强生物活性、等效性、利用度等生物药性能研究,增强发酵和细胞培养等生物学过程

6、易变性控制能力,着力提高疫苗等生物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大中药、民族药等传统医药产品物质基础研究力度,提高助溶剂质量稳定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推动基本药物、高风险药品、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及基础性、通用性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升级,完善中药、民族药的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药品杂质数据库、质量评价方法和检测平台。健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方法、技术规范,开展第三方检测、评价,提高仿

7、制药质量。重点开展基本药物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提高基本药物质量。开展中药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维护中药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第三方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提升产品可靠性。(四)实施绿色改造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传统生产工艺,大力推广基因工程、生物催化等生物替代技术,积极采用生物发酵方法生产药用活性物质。开发生物转化、高效提取纯化、高产低耗菌种应用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发酵类大宗原料药污染防治。加快推广应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加强对研发外包企业新化学物质的管理,推动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建设绿色工厂和循

8、环经济园区,推动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加强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严格资源利用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推广节能节水节地技术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加强高值医用耗材回收利用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强环境风险管控,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四、 紧密衔接医改,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的实施,加强诊疗行为管理,防止过度治疗等不规范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推进各类

9、所有制医疗机构设备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完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加快形成多元化医疗服务格局,扩大患者选择权。推动医生多点执业,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快落实分级诊疗。(二)完善价格、医保政策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加强价格、医保、招标采购等政策衔接,科学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综合监管,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推动价格信息公开。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

10、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切实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根据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产生的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现群众负担不增加。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推行按病种、按人头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根据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及时将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按规定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大病保障政策,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社会多样化健康保障和医药产品需求。五、 深化对外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

11、间(一)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加快开发国际新兴医药市场,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发挥化学原料药国际竞争优势,推动维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优势品种深加工产品出口,大力实施制剂国际化战略,加快首仿药、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疫苗等制剂产品出口,提高原料药、制剂组合出口能力,培育中国医药知名品牌。建立并完善境外销售和服务体系,推动PETCT、X射线机、心电图机、B超等医疗器械出口,逐步提高出口附加值。加强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国际社会认知度,增强中药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推动天然药物、中成药等产品出口。(二)推动国际注册认证引进和培养熟悉境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国际医药注册人才,提高国际注册能力。系统

12、开展国际市场产品注册,推动已获得专利保护的国产原研药国际临床研究和注册,加快品牌仿制药物国际注册认证。积极开展与医疗器械相关的计量国际比对。按照国际标准,完善工艺路线、质量检测和分析方法,健全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原料和辅料备案管理制度。加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推动企业建设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的生产线,提高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检测认证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形成有效的海外专利布局。(三)加快国际合作步伐贯彻落实,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加快走出去步伐。采用多种合作形式,推动医药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海

13、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获取新产品、关键技术、生产许可和销售渠道,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巩固国际市场。完善投资环境,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加大引进来力度,鼓励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承接生物医药外包业务。推动跨国公司在华建设高水平的医药研发中心、生产中心、采购中心,加快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六、 医药行业细分概况(一)抗过敏类药物市场概况在全球范围内,过敏已经成为常见的六大疾病之一,过敏性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慢性病之一,超过20%的人群都

14、受到困扰,抗过敏药物市场潜力巨大。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来划分,抗过敏药物可以分为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介质阻释剂、抑制抗体反应药、鼻用激素等。行业抗过敏类药物主要品种为普仑司特,是一种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与白三烯受体选择性结合而拮抗其作用,普仑司特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特点是毒性低、副作用很少且轻微。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受到哮喘病的困扰;据WHO预测,至2025年哮喘患者将增至4亿人,庞大的用药人群及慢性迁延性的特点使得哮喘用药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医药魔方统计结果显示,2018和2019年全球哮喘/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

15、,症状和临床用药方面与哮喘有较多相似之处)药物领域产品销售总收入约分别为217亿美元、228亿美元,呈稳步增长趋势。目前全球约有近5亿人口患有过敏性鼻炎,2019年全球过敏性鼻炎治疗市场约为126亿美元,预计未来将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目前全球过敏性鼻炎市场主要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我国抗过敏药物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从2013年的14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5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05%。(二)抗血栓类药物市场概况抗血栓药是用于血栓预防及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药品,可起到减少血栓在动脉、静脉中形成,或促进已形成血栓的溶解的作用。根据作用对象及使用方

16、式的不同,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溶栓药三个类别。盐酸沙格雷酯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拮抗剂,临床主要用于改善伴有溃疡疼痛及冷感的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缺血症。盐酸沙格雷酯不仅能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凝集,同时又可以扩张血管,因此可以应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治疗。在我国市场,抗血栓药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沙利文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抗血栓药行业市场规模由12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20%。2019-2023年,抗凝血药的销量增长仍将成为驱动行业市场规模扩张的首要原因,抗血小板药及溶栓药市场规模也将获得快速成长。2023年,抗血栓药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为37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1%。(三)抗氧化类产品市场概况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主要来源于花生、葡萄、虎杖、桑葚等植物,可通过与人体内雌性激素受体的结合调节血液中胆固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