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69511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路LED信号机产业调研报告推进地方开发性铁路、支线铁路和沿边铁路建设。强化与矿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口岸等有效衔接,增强对干线铁路网的支撑作用。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加快建设大城市市域(郊)铁路,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新城新区和城镇。优化城市内外交通,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形成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相互配合的道路网络,打通微循环。推进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建设。一、 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一)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以新疆为核心区,以乌鲁木齐、喀什为支点,发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区位优

2、势,连接陆桥和西北北部运输通道,逐步构建经中亚、西亚分别至欧洲、北非的西北国际运输走廊。发挥广西、云南开发开放优势,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构建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以昆明、南宁为支点,连接上海至瑞丽、临河至磨憨、济南至昆明等运输通道,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交通合作,逐步构建衔接东南亚、南亚的西南国际运输走廊。发挥内蒙古联通蒙俄的区位优势,加强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连接绥芬河至满洲里、珲春至二连浩特、黑河至港澳、沿海等运输通道,构建至俄罗斯远东、蒙古、朝鲜半岛的东北国际运输走廊。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连通项目建设,发挥民航网络灵活性优势,率

3、先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二)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通道建设以福建为核心区,利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提升沿海港口服务能力,加强港口与综合运输大通道衔接,拓展航空国际支撑功能,完善海外战略支点布局,构建连通内陆、辐射全球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运输通道。(三)加强一带一路通道与港澳台地区的交通衔接强化内地与港澳台的交通联系,开展全方位的交通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支持港澳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并为中国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二、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一)建设多向连通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十纵十

4、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实施重点通道连通工程和延伸工程,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道建设。贯通上海至瑞丽等运输通道,向东向西延伸西北北部等运输通道,将沿江运输通道由成都西延至日喀则。推进北京至昆明、北京至港澳台、烟台至重庆、二连浩特至湛江、额济纳至广州等纵向新通道建设,沟通华北、西北至西南、华南等地区;推进福州至银川、厦门至喀什、汕头至昆明、绥芬河至满洲里等横向新通道建设,沟通西北、西南至华东地区,强化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做好国内综合运输通道对外衔接。规划建设环绕我国陆域的沿边通道。(二)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构建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的综合交通骨干网络。

5、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加快高速铁路网建设,贯通京哈京港澳、陆桥、沪昆、广昆等高速铁路通道,建设京港(台)、呼南、京昆、包(银)海、青银、兰(西)广、京兰、厦渝等高速铁路通道,拓展区域连接线,扩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三)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待贯通路段,推进建设年代较早、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有序发展地方高速公路。加强高速公路与口岸的衔接。(四)完善运输机场功能布局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哈尔滨、深圳、昆

6、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国际航空枢纽,增强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实施部分繁忙干线机场新建、迁建和扩能改造工程。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改扩建,增加中西部地区机场数量,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面。推进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建设。优化完善航线网络,推进国内国际、客运货运、干线支线、运输通用协调发展。加快空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推进军民航空管融合发展,提高空管服务保障水平。(五)强化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道、港口、航道、油气管道等为主体,构建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综合交通普通干线网络。(六)完善普速铁路网加快中西部干线铁路建设,完善东部干线铁路网络,加快推进东北地区铁路提速改

7、造,增强区际铁路运输能力,扩大路网覆盖面。实施既有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提升路网质量。拓展对外通道,推进边境铁路建设,加强铁路与口岸的连通,加快实现与境外通道的有效衔接。(七)推进普通国道提质改造加快普通国道提质改造,基本消除无铺装路面,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加强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低等级普通国道升级改造和未贯通路段建设。推进口岸公路建设。加强普通国道日常养护,科学实施养护工程,强化大中修养护管理。推进普通国道服务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八)完善水路运输网络优化港口布局,推动资源整合,促进结构调整。强化航运中心功能,稳步推进集装箱码头项目,合理把握煤炭、矿石、原油

8、码头建设节奏,有序推进液化天然气、商品汽车等码头建设。提升沿海和内河水运设施专业化水平,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统筹航道整治与河道治理,增强长江干线航运能力,推进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改造。(九)强化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巩固和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原油管道,对接西北、东北、西南原油进口管道和海上原油码头。结合油源供应、炼化基地布局,完善成品油管网,逐步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大力推动天然气主干管网、区域管网和互联互通管网建设,加快石油、成品油储备项目和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三、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

9、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创新变革,轨道交通装备也已经开始实施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在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迈进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未来十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重点是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平台,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研制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绿色智能谱系化产品,拓展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开展全球化经营,建立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一)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开发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高效节能技术,实现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的工程应用;研究车辆车体轻量化、高性能转向架、

10、数字液压列车制动系统等技术,实现向低消耗、高性能、高可靠产品升级;研究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控制、无线传输、故障灾害预警监测等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轨道交通敏捷运维保障系统。(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推进智能转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化。使装备产品向安全保障、装备轻量、保质保寿和节能环保等技术方向发展。借助大数据系统和云服务技术,促进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轨道交通整车及核心部件企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三)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强化产业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产

11、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基于轨道交通装备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目标,重点研究开发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等核心基础器件。以安全可靠性、经济可承受性为主旨,重点开发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开发先进、绿色的锻压工艺、焊接工艺等特种加工工艺。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础研究和绿色智能装备研制,提升轨道交通加工、检测装备国产化、自主化水平。(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目前主要还是以加工、生产、装配及组装为主,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融合的产业形态,即

12、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拓展在设计研发、试验验证、系统集成、认证咨询、运营调控、维修保养、工程承包等产业链前后端的增值服务业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四、 发展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一)推进先进技术装备自主化提升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重载货车、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着力研制和应用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产品,研发市域(郊)铁路列车,创新发展下一代高速列车,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公路专用运输车辆、大型厢式货车和城市配送车辆,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发展多式联运成套技术装备,提高集装箱、特种运输等货运装备使

13、用比重。继续发展大型专业化运输船舶。实施适航攻关工程,积极发展国产大飞机和通用航空器。(二)促进技术装备标准化发展加快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专用装备和机具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载货汽车标准化,加强车辆公告、生产、检测、注册登记、营运使用等环节的标准衔接。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船舶。推广应用集装化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标准化网络接口和单证自动转换标准格式。五、 拓展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以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等为主体,通用航空为补充,构建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的综合交通基础服务网络。(一)合理引导普通省道发展积极推进普通省道提级、城镇过境段

14、改造和城市群城际路段等扩容工程,加强与城市干道衔接,提高拥挤路段通行能力。强化普通省道与口岸、支线机场以及重要资源地、农牧林区和兵团团场等有效衔接。(二)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除少数不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外,全面完成通硬化路任务,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的撤并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强县乡村公路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积极支持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将国有林场林区道路按属性纳入各级相关公路网规划。(三)积极推进支线铁路建设推进地方开发性铁路、支线铁路和沿边铁路建设。强化与矿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口岸等有效衔接,增强对干线铁路

15、网的支撑作用。(四)加强内河支线航道建设推进澜沧江等国际国境河流航道建设。加强长江、西江、京杭运河、淮河重要支流航道建设。推进金沙江、黄河中上游等中西部地区库湖区航运设施建设。(五)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以偏远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和旅游景区等为重点,推进200个以上通用机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服务。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加强沿海、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六、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一)网络覆盖加密拓展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城

16、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稳步增加,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油气主干管网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540万公里左右。(二)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重要城市群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实现12小时通达。打造一批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更加便捷。交通物流枢纽集疏运系统更加完善,货物换装转运效率显著提高,交邮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三)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全国铁路客运动车服务比重进一步提升,民航航班正常率逐步提高,公路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货车空驶率大幅下降,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明显提升,全社会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