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

上传人:壹画 文档编号:34968787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必知的四则学习规律一、第一遍就学对在大脑中种植真理(应用规律)有的同学不知道先入为主的占有规律,不知道第一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之大,对第一遍学习抱以无所谓的态度,这就给错误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可乘之机。大凡这样学习的,都寄希望于课后,寄希望于错了再改,这是学习的一个误区。因为,错了再改比刚开始就学对要难出几倍乃至几十倍。一些年长的人把学习的“学”字读成“xio”,终生难以纠正,就是因为错误的印象已先入为主。做到第一遍就学对,应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1课前充分预习。2课上集中精力。二、象新学一样进行阶段性复习在大脑中铲除错误(应用规律)无论怎样注意,都难免在第一遍学习时发生错误。阶段性复习时,

2、切不可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而应该象第一遍学习那样审视一切知识。阶段性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纠正错误,加深认识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很困难,好比是考试时交卷前的检查,本来错的却难以检查出来。为什么?因为尽管错了,人们却习惯于沿着第一遍的错误思路走下去。看来,阶段性复习时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什么都不懂,象第一遍学习那样对旧知识进行再认识,这样就避免了一错再错,实现了提高的目的。阶段性复习的好坏是可以自我感知的。如果你充满了陈旧感,证明你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如果你体验到了新鲜感,发现了错误,纠正了错误,加深了理解,拓宽了广度,就证明你的复习是成功的。三、先易后难逐步启动(认识规律)

3、大脑需要启动,如同我们的身体。体育课上,在正式训练前,老师让我们先做几分钟的准备动作。准备动作不是核心内容,却是必要内容。没有准备动作,就不适应高强度训练。准备动作易,高强训练难。先易后难为的是启动。启动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大脑的活动也是这样。每天从易处开始,通过成功后的兴奋,给大脑以激励,会使它启动起来;反之,从难处开始,大脑则可能陷入抑制。四、每天从易处入手(应用规律)掌握了先易后难的启动规律,就应学会编制每天的计划,即每天从易处入手。要记住先易后难胜过先难后易。有人可能会想,早晨时光好,大脑高度清醒,做容易的事岂不浪费了时间?对此,我们要告诉你这样两点:1早晨大脑清醒,但不等于“功率

4、”高,马力足。2容易的事次要的事。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

5、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记单词,读课文

6、,回忆昨天的课程诸如此类的事情,尽管很容易,却不能不做,不做便形成不良影响,怎能认为做这些无足轻重呢?“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