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68066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M防护器件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创建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打造区域性信息消费创新应用高地,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项目。充分发挥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界资源,推动产、学、研间开展深入合作,在信息消费标准制定、技术验证、产品孵化、国际拓展等方面,创新管理和运作机制,打造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一、 通信设备行业的产业链关系情况(一)通信设备行业供应链关系现状行业主要为通信主设备厂商及其产业链上的其他通信设备厂商服务。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在整个通信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上游的位置。(二)通信设备行业上游:以基础材料厂商为

2、主1、通信设备行业上游的基本情况在上游方面,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向基础材料厂商采购树脂、硅胶和金属等原材料,大部分属于大宗商品,较为普遍,价格随行就市;小部分属于部分厂商独有的特殊配方产品,由于垄断的关系价格较高,但基本向全世界范围供应。2、通信设备行业上游情况对本行业的影响由于上游行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大宗商品属性和部分垄断供应属性,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向上游转移成本压力的能力较弱,上游产品价格的波动会对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的产品成本造成影响。(三)通信设备行业下游:通信设备厂商为主1、通信设备行业下游的基本情况在行业下游方面,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主要为各类通信设备厂商服务,也会与为通信设备厂商提供EM

3、S服务的相关厂商交易。目前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和三星五家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无线通信市场份额。基站天线领域,主要的厂商包括华为、京信通信、康普、摩比、通宇通讯、凯士林、安费诺、安弗施等。在射频器件领域,Qorvo、思佳讯和博通等外资跨国企业有较为全面的研发、供应链体系,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国内的企业主要以射频器件中的滤波器、双工器为主,主要包括武汉凡谷、大富科技和东山精密等。2、通信设备行业下游情况对本行业的影响行业下游厂商较为集中,大部分为成立时间较久、规模较大的跨国企业,均拥有较为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由于通信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通信服务运营商对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存在较高的要求,所

4、以通信设备厂商也会对其供应商有较高的要求。通信设备厂商对新供应商会有严格的认证过程,会对相关厂商的技术水平、生产流程、质量管理和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通过资质认定后还需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产品测试才能成为其正式的供应商,因此进入其供应链体系的门槛较高。另外,大部分通信设备厂商倾向与合作纪录良好的现有供应商继续合作,以利用供应商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降低自身的成本,也变相提高了外部厂商的进入门槛。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所面对的下游行业的厂商集中度较高。以通信主设备商为例,随着行业内的几轮整合,目前市场上主要厂商包括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和三星等有限几家,形成了寡头垄断,客观上使

5、得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间的竞争往往是市场化但不完全的;市场化表现为通信设备厂商会根据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做选择,比如会选择先通过产品测试的厂商的设计作为最终选型,并选择该厂商作为相关零部件的第一供应商;不完全竞争表现为一般竞争仅发生在同在供应链体系内的厂商之间(外部厂商进入供应链体系的门槛较高),而且部分情况下竞争有限,比如采用某个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的一揽子方案时,方案中单独某类零部件实际上会选购该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的独有产品。二、 通信设备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通信设备行业面临的机遇行业目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是5G网络的建设。由于5G

6、设备对零部件透波性能、导热性能、EMI屏蔽性能和零部件轻量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一性能指标方面,5G高频信号的能量衰减较大的特性要求天线罩具有更低的介电损耗性能以实现较好的信号传输指标,核心芯片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带来的芯片快速温度上升要求导热材料具有更高的热传导性能,通信设备集成程度的提升要求EMI屏蔽材料具有更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在功能要求方面,零部件的发展需要集成新的功能要求,例如,非金属材料需要具备金属的属性,结构功能器件需要同时具备电气性能,导热材料的应用需要统筹考虑热传导与热辐射的组合,电子屏蔽材料需要同时考虑电磁吸波的要求。行业内厂商以往的产品在性能上无法完全满足以上要求,

7、部分厂商将因技术实力的原因失去份额。在相关产品上,通过提前布局,行业的5G相控阵毫米波天线罩、高K值导热垫片、高K值导热凝胶等应用于5G设备的产品已于2018年到2019年相继通过客户验证,目前均开始批量供应中。现阶段5G前期建设主要是低频基站,5G高频基站的建设将随着5G组网工作推进大量展开,未来行业的5G相控阵毫米波天线罩产品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同时,由于高频信号的使用、硬件零部件的集成化升级、联网设备和天线数量的成倍增长、MassiveMIMO技术的引入、以及海量的数据处理,将显著提高5G基站功耗,发热量也随之快速上升,行业高K值导热垫片未来也将会有显著的市场。(二)通信设备行业面临的挑战

8、1、通信设备行业更激烈的竞争5G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由于5G设备目前较为昂贵,为实现5G网络部署的经济性,电信服务运营商将要求通信设备厂商降低产品价格。以上下游价格压力将向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传导,行业可能面临更激烈的价格竞争。2、通信设备行业全球经营相关的管理挑战目前世界贸易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通信行业的供应链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应对相关的不确定性,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全球化经营带来的供应链复杂化、员工文化差异化和当地法规差异化等情况将对行业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三、 实施消费者信息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依托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面向各类消费主体特别是信息技能相对薄弱的农牧

9、民、老年人等群体,组织开展信息消费培训,普及信息应用、网络支付、风险甄别等相关知识。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组织开展信息类职业技能、创业创新等系列大赛,提升信息消费技能。2020年之前选择重点地区实施100个以上信息技能培训项目。四、 组织开展信息消费体验活动组织开展信息消费城市行,通过政策解读、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现场参观等形式,扩大信息消费影响力。支持各地组织信息消费体验周、建设信息消费体验馆等各种活动,积极运用虚拟/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深化用户在应用场景定制、产品功能设计、数字内容提供等方面的协同参与,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丰富信息消费体验,培养信息消费习惯。五

10、、 基本原则(一)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提升产业供给能力,推动信息消费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与有效投资良性互动。(二)坚持多方联动、协同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各方协作,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信息消费生态体系,扩大信息消费覆盖范围。(三)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引导各地根据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合理定位,结合信息消费需求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调整体系,分类别、分层次、分步骤有序推进。(四)坚持有序推进、安全发展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统筹促发展与保安全,加强信息消费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六、 组

11、织开展企业上云行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利用云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组织开展典型标杆应用案例遴选。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向云端迁移,到2020年,实现中小企业应用云服务快速形成信息化能力,形成100个企业上云典型应用案例。七、 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制定完善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制度,进一步明确统计范围。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全国统计监测目标、范围和口径,完善本地区统计监测工作机制,及时上报信息消费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信息消费评价机制,定期发布信息消费发展指数,指导和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八、 推动信息消费领域双创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

12、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培育信息消费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等服务。公告一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广泛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引导示范基地积极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提供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服务,助力信息消费创新发展。九、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应用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综合研发应用,加速提高居民生活信息消费便利化水平。组织开展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应用试点。发布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50版,持续开展贯标活动,支持企业以标准为引领加快提升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到2020年贯标企业超过200

13、0家。十、 通信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一)通信设备技术的整体发展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1、通信设备行业1G时代:各国各自研制自己的移动通信系统1973年,摩托罗拉研发出了世界第一台手机;1976年,ITU批准了800/900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发成功了世界第一套移动通信系统AMPS(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并于1983年开始正式商业运行,开启了1G时代;随着AMPS的面世,欧洲各国也纷纷建立齐了自己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北欧的NMT(NordicMobileTelephone)、前联邦德国的C-Net

14、z和英国的TACS(TotalAccessCommunicationsSystem)等。作为最早面世的移动通信系统,AMPS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超过70个国家运行,是1G时代最广泛使用的通信技术标准。2、通信设备行业2G时代: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欧洲VS高通的通信标准格局形成1982年,为研发、设计一个可以泛欧洲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设立了GSM(法语GroupeSpcialMobile,移动通信专家组,其标准化的职能后转移)。1986年,为与美国在通信领域竞争,建立一个更先进、更广泛使用的泛欧通信技术标准,欧洲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于1986年开始对美国

15、通信行业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于1987年第一次公布了设立一个通信技术标准协会的设想。1987年,德国、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挪威、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典共同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同意在1991年前建立一个泛欧洲的、基于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并委托GSM承担该任务。1988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设立了ETSI(European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协会)。1989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将GSM的职能转移给了ETSI,同年,新一代的泛欧洲通信系统标准被确定,即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

16、ommunications)标准,欧洲的通信技术标准得到了统一。在欧洲大力发展GSM标准的同时,美国的高通也在布局新一代的通信技术,与基于TDMA(时分多址)技术的GSM标准不同,高通采用CDMA(码分多址)技术建立了自己的通信技术标准IS-95,并于1993年被美国电信行业协会(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Association)确立为2G标准,相关网络系统后续在中国香港、韩国等多个地区部署,在全球形成欧洲的GSM和高通的CDMA两大2G标准竞争的格局。3、通信设备行业3G时代:更多国家、组织积极参与通信技术标准的设立1985年,联合国下属的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国际电信联盟)提出建立新的通信技术规范,即FPLMTS(FuturePublicLandMobileTele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