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68059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ED信号机系统产业调研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和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铁路客运动车服务比重进一步提升,民航航班正常率逐步提高,公路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货车空驶率大幅下降,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明显提升,全社会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村村直接通邮、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一、 基本原则(一)衔接协调、便捷高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2、提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加强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增强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引导新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交通多样化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二)适度超前、开放融合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坚持建设、运营、维护并重,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国际大通道,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三)创新驱动、安全绿色全面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

3、一理念,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生态保护红线意识贯穿到交通发展各环节,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美丽交通走廊。二、 发展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一)推进先进技术装备自主化提升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重载货车、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着力研制和应用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产品,研发市域(郊)铁路列车,创新发展下一代高速列车,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公路专用运输车辆、大型厢式货车和城市配送车辆,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发展多式联运成套技术装备,提高集装箱、特种运输等货运装备使用比重。继续发展大型专业化运输船舶。实施适航攻关工程,积

4、极发展国产大飞机和通用航空器。(二)促进技术装备标准化发展加快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专用装备和机具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载货汽车标准化,加强车辆公告、生产、检测、注册登记、营运使用等环节的标准衔接。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船舶。推广应用集装化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标准化网络接口和单证自动转换标准格式。三、 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一)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程度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交通项目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研究探索交通运输监管政策和管理方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考核标准,

5、强化考核评价监督。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执法队伍。完善收费公路政策,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全面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空域规划、精细化改革试点和低慢小飞行管理改革、航线审批改革等重点工作,加快开放低空空域。加快油气管网运营体制改革,推动油气企业管网业务独立,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的油气管道公司和全国油气运输调度中心,实现网运分离。(二)推进交通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民航、铁路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运输资源跨方式、跨区域优化

6、配置。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适时放开竞争性领域价格,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范围。深化铁路企业和客货运输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铁路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有序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加快民航运输市场化进程,有序发展专业化货运公司。积极稳妥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完善经营权管理制度。四、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一)网络覆盖加密拓展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

7、数稳步增加,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油气主干管网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540万公里左右。(二)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重要城市群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实现12小时通达。打造一批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更加便捷。交通物流枢纽集疏运系统更加完善,货物换装转运效率显著提高,交邮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三)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全国铁路客运动车服务比重进一步提升,民航航班正常率逐步提高,公路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货车空驶率大幅下降,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明显提升,全社会运输效率明显

8、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村村直接通邮、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种交通方式信息交换取得突破。全国交通枢纽站点无线接入网络广泛覆盖。铁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货运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客运网上售票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重点城市群内交通一卡通互通,车辆安装使用ETC比例大幅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前装率和使用率显著提高。(五)绿色安全水平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和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9、。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五、 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城际城市交通(一)推进城际交通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际铁路网,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公路为基础,水路为补充,民航有效衔接的多层次、便捷化城际交通网络。(二)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加快建设大城市市域(郊)铁路,有效衔

10、接大中小城市、新城新区和城镇。优化城市内外交通,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形成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相互配合的道路网络,打通微循环。推进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建设。六、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状况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装备的总称,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安全保障、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管理等各种机电装备。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是提升交通运输人流物流效率的保证,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轨道交通装备是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

11、竞争力最高的行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已有质的飞跃,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规模不断扩增。根据智研咨询的研究统计,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01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41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80%。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我国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与保障。七、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壁垒(一)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技术壁垒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具

12、有技术密集的特性,因此存在着技术壁垒。轨道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生活的平稳运行,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铁路的运输生产系统庞大而又复杂,存在大量不同专业和技术特点的设施、设备,既有机车、车辆等专用自动化机械运输设备,也包含通信、信号等信息化设备,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信息接收与检测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技术的融合。行业内的企业需要经过多年的研发以及现场应用验证,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体系化的核心技术,才能保证相关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缺乏雄厚技术储备和应用经验的企业很难进入这一行业。此外,历史上,铁路行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

13、研发体系,行业内的技术发展计划根据铁路发展规划制定,其中科研立项和经费按下达的计划使用,因而历史上的技术成果很少扩散,行业内相关科研成果因其所具有的高度专业性而基本不存在为其他行业使用的可能,行业外的企业要掌握相关技术体系有较大的困难。因此,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资质壁垒由于轨道交通装备应用领域的特殊性,行业主管部门对进入国家铁路市场的企业、产品采取了严格的行政许可或者认证制度,对产品技术指标、可靠性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均有严格的要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铁路道岔及其转辙设备、铁路信号控制软件和控制设备、铁路通讯设备、铁路牵引供电设备的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4、并经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审查批准。根据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国铁路总铁路专用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国家铁路局和国铁集团对铁路上使用的直接关系铁路运输安全的专用产品实行采信认证管理,由有关部门制定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对于目录内涵盖的产品,要求企业该产品取得铁路产品认证证书(CRCC认证)。因此,为了保障产品的可靠性,企业在进入该行业时均需要通过相关产品和业务的认证,且认证周期相对较长。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资质积累,从而对其开展业务形成了较高的资质壁垒。(三)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客户壁垒轨道交通行业对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实力、技术水平、过往经

15、营业绩、品牌形象、行业经验等是确定投标资格和决定中标结果的重要因素。为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客户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提升供应商对于客户的使用习惯及维护管理制度的了解,缩减供应商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为其决策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信息,从而形成客户锁定效应。同时,现有供应商在多年合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现场资料和比较成熟的项目实施经验,在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服务的适用性方面与新进者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当某一供应商通过优质服务与客户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后,其他供应商将很难进入客户的采购系统。基于以上原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较高的客户壁垒。(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人才壁垒轨道交

16、通行业的设备技术通常不是以单一的技术形态呈现,而是与其他系统组成有机整体,以确保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与效率。因此,企业需要拥有大量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相关人员不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中国铁路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式、列车运行安全需求等有着深入的理解。因此,人才在本行业需要有一个沉淀、磨合的过程,行业外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具备开发技术实力、行业应用经验并深刻理解行业管理组织模式和需求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团队。因此,进入本行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五)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资金壁垒轨道交通行业的进入存在着资金壁垒。铁路装备产品技术更新较快且前期研发投入较高,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取证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本行业客户所规定的交货期通常比较固定,时限要求高;生产中需要的材料和配件众多,有的必须提前采购、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