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68045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研究零部件企业正在并将继续成为汽车领域海外投资、并购的主力军,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国际市场,以获得核心技术、扩张全球规模和培育优秀人才。因此,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正成为关键。另一方面,依托技术合作、资本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将成为我国各零部件企业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将继续致力于为企业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大品牌培育,推动零部件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在国家相关的政策中,增加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的措施,推动国资委在对国企的考核中,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权重。在支持改制科研院所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方面,研究在其每年上缴的利润中,进行一定比例的返还,定

2、向支持行业公共创新能力建设。一、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配套行业,其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为汽车整车制造的附属产业,由汽车整车厂的下属部门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各生产环节之间得以解绑,通用、福特、丰田等国际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将旗下零部件制造企业向外剥离,自身专注整车项目的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由纵向一体化模式转向专业化生产模式,汽车零部件企业由此迈向独立化、专业化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细化,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整车开发

3、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间基于市场形成的配套供应关系逐渐成熟,大大推动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化布局中,欧美国家重点在技术平台、芯片、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凸显优势,日韩在集成电路、光学仪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多在电池、电机、电气设备、车身内外饰件、冲压零部件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基本集中在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区域,这些企业规模大(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实力充足,引导世界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方向,如德国的博世、大陆、采埃孚、巴斯夫,日本的电装、爱信精

4、机、矢崎,加拿大的麦格纳,韩国的现代摩比斯,美国的李尔,法国的法雷奥、佛吉亚等。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2022年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有21家、22家、18家企业入围。在细分领域上,各巨头之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如变速器领域的采埃孚、爱信精机、加特可(JATCO)株式会社,汽车底盘领域的本特勒,汽车制动系统领域的博世、大陆,以及汽车座椅领域的李尔、佛吉亚,均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占据垄断地位。二、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

5、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力量,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覆盖智驾技术、平台技术、战略标准、产业培育、工程服务、投资基金、国际合作等业务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同时通过业务分工和资本纽带,整合地方资源,逐步推动区域分中心建设。创新中心未来重点研究中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共性技术模块、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系统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究、汽车人工智能支撑技术、人机交互及共驾基础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库及测评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以及高精度地图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汽车

6、云控基础平台、新型智能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五大共性交叉技术产业化支撑服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国联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打造汽车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动力电池检验测试评价、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行业共性基础工作组织四大平台。其中,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围绕锂电升级工程,加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优势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燃料电池、纯电与插电混合动力系统、整车电控与集成以及新产品形态属性、轻量化等技术领域,布局

7、多学科前沿引领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分阶段实现重点领域原创性突破和创新性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与升级。三、 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多元化渠道增强应用技术供给坚持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同时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的能力,科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供应体系。研究推动对改制院所实行业务分类考核、利润部分返还支持创新等措施,鼓励其增强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跨部门协同,推动汽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现有创新资源的统筹规划布局。建立研发信息、成果、资源共享平台和推进组织,加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研

8、究机构之间的研发协同。完善对国家认定的各类研究机构的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重点评估其对行业创新的引领、辐射和支撑效果。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的作用。积极推动整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战略协作,推动在电动化技术平台、智能驾驶平台、未来共享出行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同时,通过整车企业间的联合,共同培育和扶植一批专业化科技公司和供应商,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推动企业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适度扩大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基金规模,围绕汽车行业共性基础课题开展协同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依托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

9、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等现有联盟,推动深层次协同创新和合作开发,推动共性技术联合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专业人才,引导技术标准建设。推动联盟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需求导向、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汽车产业发展新需求,在先进的节能环保汽车、未来共享出行、汽车+跨界融合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新的创新联盟,加强跨界联合创新。四、 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加大对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层面统筹协调各类国家支持项目和财政支持资源,通过直接资助、竞争性科研项目等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给与大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产业

10、基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创新中心的专业化研究所、基础共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加强对接和支持。此外,建设方面,通过制定灵活的体制机制,支持创新中心在充分发挥行业跨界联合的基础上,加快实体化分中心建设。五、 建立完善的纵横协同的标准体系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纵向协同,大力促进汽车与相关交叉领域以及国际标准的横向协同。加强标准自主化研究。加强汽车领域标准化工作顶层规划设计,研究制定和不断完善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优先完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规划。吸收借鉴国际标准化发展历史和经验,推动我国标准化自主研究,促进基础共性、前瞻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开发,发挥标准在提

11、升产品质量、创新技术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产业合作、促进国际交流方面所起到的实质性带动作用。提升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谋划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修改,提升我国对国际汽车标准化活动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帮助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汽车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吸纳各方力量,加强中国汽车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培育、发展和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服务我国汽车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积极发挥标准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支撑作用,促进沿线国家在汽车政策、法规与标准方面的互联互通。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增加标准供给,形成团体标准与国、

12、行标协调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加强汽车领域团体标准制定机构的工作引导和规范管理,支持汽车行业社会团体制定发布团体标准,培育团体标准品牌,树立团体标准高品质形象。依托产业创新联盟等组织的跨产业、跨学科融合研究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汽车数字化+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新一代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跨界和新兴交叉领域的团体标准制定。六、 建立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对接机制在建立健全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战略咨询能力、行业桥梁纽带等方面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及相关交叉领域各类创新项目立项和评估等方面,建立与

13、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衔接渠道和采信机制。七、 进行综合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在国家相关的政策中,增加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的措施,推动国资委在对国企的考核中,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权重。在支持改制科研院所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方面,研究在其每年上缴的利润中,进行一定比例的返还,定向支持行业公共创新能力建设。在先进制造产业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中,以母基金的方式,在遵循市场化机制的基础上广泛吸纳汽车及相关产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多方参与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企业所得税、技术成果转让所得税、政策性金融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研

14、发的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适当提高研发销售占比方面的门槛,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八、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动力电池、驱动

15、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

16、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九、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一)三化将主导零部件产业发展方向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影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将加快形成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将推动零部件企业与通信、互联网等企业跨行业、跨技术领域合作,并引发新一轮并购、重组活动的发生。这些新兴领域,将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代表,既是全球零部件巨头主动出击、实施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迎头赶上、打造后发优势的契机,更将成为我国出台政策进行产业引导的重点领域。面向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二)国际化将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零部件企业正在并将继续成为汽车领域海外投资、并购的主力军,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国际市场,以获得核心技术、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