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34951887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1 通过今日王老师的国血教育让我学到了好多。在以前自己在孝方面做的不好,以为自己工作中不能常常给父母亲来打个电话,不能能往常关心父母亲,从来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从不为他们着想。 今日的讲座让我学会了好多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孝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现在的我达不到王老师和圣贤圣人的镜界,但是通过今日的学习我知知道了一个人假如不能孝敬自

2、己父母敬重老师敬重他人。那么这个人一定不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没有伴侣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我们时刻意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孝敬父母敬重他人。 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我们要敬重万物,敬重生命,我们都应该真心实意的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同学、老师,伴侣都应该真诚相交。 今日我学会了百善孝为先如何去孝敬反母。就比如自己毕业以后工作了,用自己前两个月的工资为父母亲买一份礼年物,在父母身边陪他们一段时间,陪从母亲一起吃饭,陪着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为他们买些保健产品送他们检查身体。 孝道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必须懂得孝道并践行。对待父母亲一定要有

3、一颗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图报,要懂的报达父母老师。让我不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跟着党的步伐向着美妙生活前进,并且树立确的信念,为国家社会服务。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2 通过这几天在学校崇德楼听老师们讲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人的道理。老师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富有意义的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 在我4岁那年,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得了重感冒,不停地咳嗽,爸爸妈妈担心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匆忙忙忙地带我去医院。一路上,街道静悄悄的,人们都沉浸在睡梦中,爸爸妈妈不管自己有多困,只是在担心我。到了医院,爸爸妈妈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医生检查之后说:“发高烧了,40

4、度,必须打一针,然后吃药,多留意喝水和休息,过几天就好了。”听了医生的话,爸爸妈妈才松了一口气,心中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我们按医生开的方子去药店抓药。回到家里,妈妈照料我,爸爸去熬药。他们已经忙得汗流浃背却不辞辛苦,看着爸爸妈妈一副憔悴的样子,我非常心痛,也非常感动,由于我有这么关心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要学会感恩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长大,无微不至地照料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是他们告知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是他们耐心地交道我们,给我们分析。他们不求一丝回报,从无怨言,悄悄奉献。莫非我们不应该孝敬父母吗?莫非我们

5、不该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吗? 我们不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老师为了我们,无私奉献,每当进入深夜时,我们已经走进了甜美的梦乡,可是老师却在窗前为我们批改作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千古绝唱的诗句用来赞美老师是最适合不过了。 我们要专心学习弟子规,并好好落实,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礼貌仁爱的人,将来为社会共享我们的一份小力气,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3 通过此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进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宝。 然而,人类进入

6、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续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行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

7、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栗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进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尤其身为老师工,更应乐观投身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工作中去,努力使传统文化恢复生机与活力,重新绽放光荣。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4 “

8、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洪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小学生秉持的信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古诗文就是这当中的一朵奇葩。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的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 而论语,也是一部代表着中国礼仪文化的名著。论语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9、使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在发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日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执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弘扬文化的事迹。但是,我们从小接触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是在传承,继续!这种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祖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才智的结晶。正因如此,我们

10、才应该继续,传播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5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熟悉,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制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由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

11、。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宝,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育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

12、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续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全部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