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34929407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政基础设施一期(P1路二期)项目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项目概述蔡家组团(两江蔡家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北部,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都市圈21个城市组团和大型聚居区之一,为重庆市和两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都市综合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家组团隶属于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是重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未来新增人口宜居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两江半岛宜居新城”。两江蔡家新区地处中梁山麓、嘉陵江畔,一面靠山,三面临水。东连悦来国博中心,南接礼嘉新城,西承重庆市大学城和北碚新城,北靠水土高新产业园。P1路位于蔡家组团以南P标准分区,紧邻嘉陵江,起点顺接P1路二期A段落终点K2+79

2、2.733,终点接规划纵二路终点,道路全长约1.419km。本次设计范围为P1路二期工程, B段落桩号为K0+167.453至K1+586.896。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标准路幅宽度为26m,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30km/h。受业主委托,本次设计为二期填挖方边坡防护。2工程场地自然条件及地质概况2.1气象与水文路段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秋雨连绵,无霜期长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最高气温42.2(1958年8月29日),夏季长达4个月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6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mm(1968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783.2mm(

3、1961年),降雨一般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地表水体B段里程K0+240K0+300m段分布三处大型鱼塘,水深1.52.5m,里程K0+500K0+560m段右侧填方区为一鱼塘,水深约2m,以上鱼塘均由大气降雨补给。除此以外未见其他较大的地表水体。除此以外未见其他较大的地表水体。2.2地形地貌(1)B段里程K0+460K1+060m段总体地形呈北高南底状,地形坡角1028,道路中心线左侧地形坡度

4、较陡,覆盖层薄,多为挖方区,右侧地形坡度相对较缓,覆盖层厚度较大,为填方区。地表覆盖多为灌木、杂草。(2)B段里程K0+860K1+160m段原始地形为冲沟,现对其进行了填方处理,坡顶地形坡角约3,填土边坡坡脚约32,回填时间约1年。(3)B段里程K1+160K1+421.958m段总体地形呈台阶状,覆盖层厚度小,该段主要为挖方区,路基穿越段地表植被主要是杂草,其次为灌木。2.3地层岩性根据现场地质钻探揭示及调查,场地表层分布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Q4h),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及泥岩,泥岩呈夹层分布。

5、现由上至下分述如下:2.3.1第四系全新统(1)素填土(Q4ml):棕褐色杂色,主要由泥岩、砂岩块石、碎石和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在250cm,局部粒径达1.5m,土石比在3:79:1之间,其中粒径220cm含量约占全重的55%,分布不均,填料来源为就近开挖回填,结构松散稍密状,稍湿,属机械抛填和人工回填形成,回填时间约3年。B段里程K0+920K1+100m段为弃渣场,该段填土填料主要为砂泥岩碎石、块石和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在255cm,局部块石粒径约1.5m,土石比6:4,回填时间约2年。钻孔揭露厚度0.45(ZK28)27.7(ZK337)。(2)粉质粘土(Q4el+dl):褐

6、黄色,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多呈可塑状,其表层多为耕植土,顶部夹少量植物根系,ZK172钻孔2.02.8m段为砂岩孤石,道路里程K0+620K0+760m段局部夹砂岩碎石、块石,含量约占20%。主要分布在场地原始地形地带,厚度一般较薄,一般厚度小于1.50m,根据钻孔揭露厚度0.25(ZK41)7.90(ZK307)。(3)淤泥质粉质粘土(Q4h):灰褐色,软塑状流塑状,含腐殖质,稍有腥臭味,多分布于鱼塘和少量洼地地段。本次钻探未揭露该层。2.3.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砂岩(Ss):灰白色、褐灰色、浅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细粒

7、中粒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强风化带岩石岩质软,轻敲易断,岩芯多呈碎块状,岩石较破碎;中等风化带岩质硬,强度较高,锤击声中等清脆清脆,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部分呈块状。路段区分布范围广,厚度在2.4m(ZK112)29.15m(ZK59),局部未揭穿,为场区主要岩性。(2)泥岩(Ms):暗紫红色、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成分较重,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基岩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岩质软,轻敲易碎,风化裂隙发育;中等风化基岩岩芯多呈柱状,少量碎块状,岩体强度较低,隐伏裂隙发育。场地内局部有分布,多为夹层于砂岩分布,为场区次要岩性,根据钻孔揭露厚度2.0m(ZK78

8、)15.65m(ZK48),为场区次要岩性。2.4地质构造线路区处于悦来场背斜南倾覆端,线路区段范围及其邻近未发现断层。在沿线基岩露头处测得岩层产状及构造裂隙,岩层产状5290610,局部砂泥岩层接触面可见泥化夹层,结合程度极差,属软弱结构面。(1)B段里程K0+620K1+220m:岩层产状829059,岩层优势产状取858。调查编号结构面类型倾向及倾角调查条数间距m/条倾向延伸张开宽度mm结合程度充填情况力学属性结构面属性组构造裂隙22023075782210m25m25mm差无充填、不充水、裂面粗糙压扭硬性结构面组构造裂隙31031570752515m24m13mm差无充填、不充水、裂面

9、粗糙压扭硬性结构面组优势裂隙产状取23578,组优势裂隙产状取31072(2)B段里程K0+120K1+672.958m:岩层产状829068,岩层优势产状取877。调查编号结构面类型倾向及倾角调查条数间距m/条倾向延伸张开宽度mm结合程度充填情况力学属性结构面属性组构造裂隙22023075782210m25m25mm差无充填、不充水、裂面粗糙压扭硬性结构面组构造裂隙31031570752515m24m13mm差无充填、不充水、裂面粗糙压扭硬性结构面组优势裂隙产状取22578,组优势裂隙产状取31074按照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4判定岩体属块状结构。综上所述

10、,场地构造裂隙不发育,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2.5基岩面及岩体特征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1及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强风化基岩坚硬程度等级属极软岩,中等风化泥岩坚硬程度等级属软岩,中等风化砂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较软岩。再根据表3.1.6-2、表3.1.7进行划分如下表5-2:表5-2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岩石类别岩石完整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强风化基岩较破碎极软岩中等风化泥岩较完整软 岩中等风化砂岩较完整较软岩路段区由于地形坡度变化较大,基岩面横坡起伏较大,坡度大部分在530之间,陡坡地段5065。2.6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

11、动力特征,结合含水介质的组合状况,将路段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岩土交界面处的填土、粉质粘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地表水体渗漏、基岩裂隙水等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等方式排泄。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沙溪庙组岩层中的裂隙及浅层风化带网状裂隙,裂隙水的埋藏条件受基岩面形态、岩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风化等因素的控制,因此富水性不均一,主要是受大气降水补给。场地内第四系土层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和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故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素填土中,多与地表水连通,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径流较短,向地势低洼处排

12、泄较快,含水量贫乏,雨季时可能赋存一定含水量;场地内基岩为泥岩和砂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贫乏;基岩裂隙水主要要赋存在砂岩内,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影响,受场地东高西低地势及沟谷切割影响,其径流途径较短,排泄条件较好,含水量亦较少,只在低洼沟谷内可能存在一定地下水。勘察阶段据终孔后24小时水位观测,未见地下水位。雨季施工时可能在基坑内及低洼处形成积水。场区内斜坡地带主要为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土界面及裂隙面向低洼处排泄。2.7水土腐蚀性评价通过在勘察期间的调查,场地中及场地周边无污染性土,无污染性水源,土层未受污染,填土来源于就近开挖回填。根据地区经验和场地周围环境特点,结合区域

13、经验,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判定,环境类型属类。场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及场地土对钢筋砼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对基础砼具有微腐蚀性。2.8不良地质作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路段区及邻近周边地带均未见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10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2016年版),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3.设计原则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

14、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 (1)重视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2)重视耐久性设计,确保结构安全、耐久。(3)设计除满足各项技术要求外,同时应便于维修、养护。4.设计依据、设计规范、技术标准4.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1/500地形图。(2)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3)P标准分区P1路二期设计-道路工程图纸。(4)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图纸。(5)P标准分区P1道路二期A段(K1+610K2+792.733)、B段(K0+167.453K1+586.89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2022年1月)4.2采用或参考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

15、09-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4.3技术标准4.3.1 设计安全等级:超限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为二级。4.3.2 结构重要性系数:1.14.3.3 拟建道路所在区域路段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路段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4.3.4 坡顶荷载:禁止在坡顶3m范围内新建构筑物和人工设施。4.3.5 材料: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