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4929342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吾尝跂而望矣,_。(_劝学)(2)譬如为山,_,止,吾止也。(论语子罕)(3)李白蜀道难中,面对蜀道的艰险,表达对友人入蜀的关切和询问的两句是“_,_”。【答案】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荀子 . 未成一篑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畏途巉岩不可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篑”“巉”“攀”。(1)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2. 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

2、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 )艺术审美贵在“默契”二字艺术家的表达和欣赏者的感受在玄妙的审美时空中相遇,心灵因契合而生出愉悦之感。最著名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二人心灵相遇于“高山流水”之间,成为“知音”。知音可贵到什么程度呢?子期离世,伯牙摔琴绝弦,只因默契不存而知音不再。 。 , 。 , , 。探讨这个话题源于对当代中国舞蹈某种创作倾向的观察然而审美默契的建立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不少舞蹈创作习惯于外露性的情感表达这个故事无比生动地描述了艺术审美中因为默契而产生的共鸣似乎和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审美表达方式有所背离它离不开群体性文化的共识与滋养A. B. C. D. (2)在撰写关于乡土中国礼治

3、秩序的读书报告时,需要一些论据来解释“礼治”这一概念,以下选项最适合的一项是( )A. 宋太祖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在宴会上威逼利诱石守信等大将,迫使其交出兵权。B. 没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C. 蔺相如为国家利益,处处忍让廉颇,廉颇得知真相后,背上荆条,主动向蔺相如请罪。D. 曹操虽然兵权在握,但不愿背上篡汉的罪名,只享有权臣膜拜之礼,最终放弃了称帝。【答案】(1)C (2)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中“这个故事”指的是“子期离世,伯牙摔琴绝弦”的故事,应紧跟其后,所以应该在最前面,排除BD。中“然而

4、审美默契的建立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中的与”中的“艺术审美中因为默契而产生的共鸣”衔接紧密,应该在后,排除A。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相关表述为: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是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人们所制定,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礼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不同的是,法律发挥作用靠的是国家强制力量,而礼,它统治人们靠的是传统。A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提到“威逼利诱”,主要是通过人治与利益交换来达到目的,不属于礼治。B.曾子属于主动服膺于传统的等级秩序,正好作为“礼治”的论据。C.廉颇负荆请

5、罪,更多是因为得知真相后自感惭愧,长期教化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D.曹操更多是迫于舆论压力才不愿意称帝,并不是主动服膺于君臣之礼。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90年12月,费孝通在日本东京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的演讲。他提出在各种文化中塑造出来的具有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人们,带着从思想上到行为上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共同生活,怎么样才能和平共处,成为必须重视的大问题。1992年,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首届“潘光旦纪念讲座”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的演讲,再次指出当今世界亟待解

6、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建立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不仅仅需要一个能够保障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公正的生态格局(即生态秩序),而且需要一个所有人都能够“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一年后,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座谈会的演讲中又重申:“如果人们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看法,就会形成我所说的多元一体,一个认同的秩序。”他反复强调心态秩序背后隐含的是,如何能够在保持价值多元的情况下,建构一个秩序井然、运作顺畅的社会结构。把上述三段论述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说的“心态秩序”绝不是说我们要有共同的心理构成,我们对所有事情的看法都要一样。相反,费孝通强调的是我

7、们必须学会容纳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才是心态秩序建立的关键。而如果我们有了对这点的认同,能够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了新的秩序。相反,如果没有观念上的多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尽管很容易建立,这在社会学上也被称为“机械团结”。但是,机械团结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真实存在的是不同的问题和观念之间的张力,所以才有费孝通提出来的新的挑战,也就是建立心态秩序新的挑战。其中,对于多样化的承认和多元化的尊重,在费孝通当年的三段论述中,正是建立心态秩序的基础。如果上述理解有道理的话,新的问题就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和多元的行为方式,必然会产生张力。不同的人奉行的理念不一样,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广

8、泛存在互动的情景和需要。费孝通的三个演讲其实都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如何能够和平共处、各美其美,进而探讨在这个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大家认识到这种多元本身就是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又怎样发展出更多的具有操作性的、更细微层面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具体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定中怎样取得更具操作性的进展?(节选自阎云翔多元化:心态秩序与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今天无论我们哪一种“秩序”,“秩序”本身作为一种规范化的社会追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给“心态秩序”的维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事物的特定属性和存在状态,既包括事物发展本

9、身的不稳定性、变动性,也包括认知主体囿于自身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对事物发展状态的不确定认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不确定性”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已登上舞台,成为现代社会的本质性特征。西方风险社会学领域已普遍认为传统的“风险”概念似乎不足以反映和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变动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和首要特征,而“风险”则是不确定性的一种具体表征。“风险”也可看作不确定性所暗含的负向发展可能性的具象化,体现着对不确定性指向化、客观化的概率判断和“确定性”表达,是一种可量度的“不确定性”。就此而言,“不确定性”比“风险”更能准确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并逐步推动风险社会学研究向不确定性

10、社会学研究转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43个主要国家数据的检测情况发布的2020年“世界不确定性指数”的研究报告,有三个结论性的认识:(1)不确定性指数不仅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最近十年所观察到的不确定性水平超过了过去60年的总和。(2)自2012年以来,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水平开始快速攀升。(3)未来十年内,全球的不确定性水平将继续以更加强劲的势头攀升。我们生活在这个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或许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性中,“发展”实际上并不是沿着某个确定的轨道在生长,也不是与某个预设的目标有意勾连,而是蕴含着无穷力量、活力和潜能的行动。

11、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动中取动”,在不确定性中认识和把握不确定性,学会用不确定性的发展思维去理解和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学会在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甚至创造“心态秩序”的确定性。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确定性”发展的刻板模式中,那么发展也就停滞了,由此形成的“心态秩序”最后也会因为跟不上新的形势而陷入一种更大的失衡甚至崩溃之中。(节选自文军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心态秩序的维系)3. 根据材料一,以下概念工具不适合用来分析“社会结构”的一项( )A. 差序格局B. 上层建筑C. 血缘地缘D. 圈层文化4. 能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 )A. 依据材料一,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容纳,是心态秩序建立的关键。B.

12、依据材料一,“心态秩序”的着眼点是社会心态,与个体关联不大。C. 依据材料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去预测把握“不确定性”。D. 依据材料二,“心态秩序”终会因为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而陷入失衡。5. 依据材料一,作者想引用名言解释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以下最适合的一项( )A.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B. 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C.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的信念D. 每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生而不同,不可等量齐观6. 材料一与材料二第段都借助概念的辨析推出观点,而写法有所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7. “躺平”“内卷”是目前颇能反映社会心态的高频词,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请就此现象阐述

13、建立“心态秩序”的必要性。【答案】3. B 4. A 5. C 6. 材料一通过概念使用的真实情境来阐明建立“心态秩序”的基础;首先针对读者可能出现误读的反驳,接着假设如果“心态秩序”的基础不存在,可能出现机械团结的结果,以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否定这一假设的可能性,进而推出承认价值多元是基础。材料二通过引入相似概念“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比较,阐明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推出“不确定性”更适合用来形容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7. “躺平”是指人们采用消极颓废的方式抵抗一切外来压力;“内卷”则是指因需通过内部竞争来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这两种心态的产生与信息时代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相关,是人

14、们意识到“确定性消失”后做出的选择。这两个词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失衡,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秩序”的渴望。这两种心态的内核都指向价值取向的单一,因此建立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各美其美”的“心态秩序”就显得很必要。如果社会上能达成对多元活法的认同,那么就可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式的“竞争”。【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社会结构”揭示社会有机结合,指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一般可以从阶级结构,人与社会的关系(差序格局、圈层等),社会关系的不同组合(地缘、血缘等)分析。B选项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偏向哲学的高度。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与

15、个体关联不大”错误。依据材料一第段,有个体才有所有人的“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C.“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去预测把握不确定性”错误。依据材料二第4段中“在不确定性中认识和把握不确定性,学会用不确定性的发展思维去理解和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用不确定发展的思维去理解和适应,重点在“发展”的思维而非建立理论体系。D.“终会”太绝对。材料二最后一段“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确定性发展的刻板模式中,那么发展也就停滞了,由此形成的心态秩序最后也会因为跟不上新的形势而陷入一种更大的失衡甚至崩溃之中”,可见让“心态秩序”失衡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恰恰可能是“确定性”;且依据依据材料一“他反复强调心态秩序背后隐含的是,如何能够在保持价值多元的情况下,建构一个秩序井然、运作顺畅的社会结构”,“心态秩序”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在多元价值背景下,包容认同,因而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5题详解】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