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492933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答题无效。4.保持答题卷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2、要求的。1.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国家统一的推动C. 审美观念的不同D. 商品交易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以铜铸为主,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商周时期,

3、经济重心在中原地区,地处内陆,贝壳比较少见,因为作为重要的装饰品,贝壳成为人们的追求,最后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即成为货币,故贝币的产生与审美观念有关,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与审美观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可以说明( )A. 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不同B. 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C. 三者都提倡建立封建专制统治D. 大一统主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平定诸侯,国家统一;孟子主张建立新的王朝;董仲舒意思是春秋

4、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从春秋到战国到西汉,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说明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相同,排除A项;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一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 宋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 )A.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B.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A【解析】【

5、详解】依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农业商业得到发展,说明在南朝时社会经济有了空前发展,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A项正确;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表述错误,排除B项;南朝时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依旧存在,排除C项;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故选A项。4. 城市之中,大多划分为坊里,一个一个方形聚落,考古所见北魏洛阳、唐代长安,均是如此布局。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意为平整的田界小路),犹存唐代遗风(见图)。材料最能说明( )A.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B

6、. 城市建筑风格的继承C. 中华文明影响力大D. 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犹存唐代遗风(见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平面图与日本平安京平面图城市布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城市交通四通发达,犹如棋盘一样;宫城都位于京城北部的中央,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城市规划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日本平安奈良城市建造时参考了唐代的都城建造风格,说明中华文明影响力大,C项正确;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日本参考了唐代的建造风格,而非“继承”,排除B项;材料与“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无

7、关,排除D项。故选C项。5.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地方行政B. 防止武人干政C. 提升军事能力D. 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

8、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

9、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6. 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 与上述文字匹配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统治,一改唐朝的羁縻制度,而是与内地一样,收取赋税管理,反映出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并非唐朝,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并非唐朝,排除A项;明朝通过设置卫所、改土

10、归流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设置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材料 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 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A. 源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B. 造成徽州宅地资源严重稀缺C. 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趋势D. 体现民众经济生活的创造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安徽地区农业方面出现的股分制,是民众经济生活创造性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

11、能反映土地稀缺,排除B项;股分制符合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8.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D. 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可知,获得密奏权的官员多,奏事内容广泛,通过皇帝御览,真正实现了及时

12、的下情上达,从而增强了国家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密奏措施有利于正确决策,不是强调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之间相互告密,便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9. 明末清初,中国引进“开花炮弹”(一种爆破弹)的技术。1840鸦片战争失败后,费了很大力气进行了“二次引进”。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督师西征新疆,在陕西凤翔发现明末所遗“开花炮弹”之实物,不禁感慨万千,谓“西洋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间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据此可知( )A. 清王朝军备废弛B. “师夷长技”思想开始出现C.

13、清政府闭关锁国D. “中体西用”观念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末清初中国就引入了西方的“开花炮弹”,但到清末又进行了二次引进,整个清朝期间对于西方的开花炮弹没有进行开发利用和推广,以至左宗棠发出了万千感慨,这充分说明了清朝军备废弛,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排除B项;清末二次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说明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排除C项;仅根据左宗棠的感慨,不能说明“中体西用”观念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 下表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歌”的节选,其变化反映了名称背景内容节选巩金瓯清政府宣称“立宪”喜同袍,清时幸遵,真熙嗥,帝国苍穹保五族共和歌中华民

14、国成立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中华雄立宇宙间中华帝国成立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国民革命歌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A. 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逐渐深入B. 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C. 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D.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清政府、中华民国、中华帝国、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歌产生的背景反映出,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国歌更换频繁,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资本主义对国歌的影响,排除A项;国歌内容无法体现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也不能体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11.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

15、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D项正确;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