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4929332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洮南一中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第I卷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

2、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 大唐开元礼序列(下)中规定:凡身亡者,“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称死”,关于墓田、坟高、明器等规定中均不见涉及庶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制定的庶民墓田法令规定:“庶人墓田,依法置方一十八步。”这一变化表明了A. 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B. 礼治秩序趋向平民化C. 唐宋政府较重视丧葬仪式D. 古代丧葬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法令与礼典中并没有庶民享有墓田之规定,墓田

3、只有六品之上官家才能享受,即是说庶民百姓无权以墓田祭祀自己的祖先与亲人,礼制是贵族化的。到了南宋时期,制定庶民墓田法令,在全宋推行。宋代庶民享有墓田的法令是得到司法的支持与保护的。这样一来,礼治秩序趋向了平民化与生活化,B项正确;法律允许庶民有墓田,并不代表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是否重视丧葬祭祀,排除C项;材料说明丧葬习俗由贵族扩展到平民,不能说明这一制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3. 有学者指出,商朝产生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这些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任何汉字不管其发音如何,含义却是同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商朝的书面语

4、A. 致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B.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延续C. 助推了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D. 促进了奴隶制王朝文化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虽然各地区的发音不同,但汉字的含义却是一样的。”可知,商朝产生了成熟文字,并推广到各地区,文字是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这种共同的书面语及汉字的相同含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历史的延续,B项正确;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是在夏朝,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商朝的书面语助推中华汉字走向多元化这一主题,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 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

5、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 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 质疑了祭祀功用C. 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 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5. 墨子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国家的国力可成倍增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

6、也。因其国家去共无用之费,是以倍之”。这一主张A. 以尚贤非攻为原则B. 重在减免无益消耗C. 具有鲜明的功利性D. 表明兼爱具体之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墨子认为执政者要使自己的国家财富成倍增长,应该通过在国内实行“节用”来实现,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墨子重在减免无益消耗,B项正确;尚贤主张贤德的人治理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功利性无关,排除C项;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 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学者葛兆光认为“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表明朱

7、熹理学A. 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B. 有助于儒家伦理的世俗化C. 印证了“理”在生活中的道理D. 旨在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把理学通俗化与生活化,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承,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印证“理”在生活中的道理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属于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7.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

8、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D.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C项正确;“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是“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是“易代修史”的目的所在,排除B项;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

9、张载主张A.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9.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

10、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10.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

11、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 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 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1. 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

12、”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A. 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B. 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 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D. 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地点基本都是中国的城市,可见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无关,排除B项;“生搬硬套”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人移民,排除D项。故选A项。12. 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13、 )A. 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 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 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 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13.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

14、中国的三大发明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B. 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C. 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D. 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但在中国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只是强调了对西方的影响,这与材

15、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未体现“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排除C项;“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4. 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A. 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B. 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C. 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D. 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保护世界遗产,因此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B项正确;这种做法不符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因此不是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排除CD项。故选B项。15.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